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三年级的科学课《纸飞翼》,要求通过实验,弄清楚飞翼留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什么特征有关?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课本中的图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做出了纸飞翼,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曲别针发给他们。他们马上在座位旁兴奋地抛来抛去。
我也做好了一个纸飞翼,站在讲台上,把它高高地举过头顶,一松手,纸飞翼旋转着落在了地面上。孩子们被我的动作吸引,都停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索性搬过讲桌旁的一把椅子,放在讲台上。为了让孩子们看的更清楚,我一纵身,站到了椅子上,纸飞翼从高高的空中落下来,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着,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教室里一片欢呼雀跃。
一会儿功夫,讲台前站满了孩子,他们像我一样踩在椅子上,试验着他们的纸飞翼。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是担忧的,我怕他们会拥挤、会摔着、踩着。没想到,一分钟不到,孩子们自发地排起队来,一个试验完接着下一个,还互相比较着,小嘴不停地讨论、切磋着。
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田校恺第一个跑过来:“老师老师,钱明洋用硬纸做的,比我的下落的慢。”他激动地连比划带说,我对他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谢佳锐举着他的纸飞翼:“老师老师,纸飞翼在空中是不是有空气托着它呀?”
“老师老师,我不会做。”刘家琪撅着小嘴巴。“没关系,我给你找个小老师吧。”我看到刘伟业做的纸飞翼又快又好,就把她领到刘伟业面前:“小刘老师,给你送来一个学生,教教她吧。”
儿童集体里来自他人的力量,完全是一种比老师来教更高明的教育力量。
“老师老师,……”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对我讲他们的发现。
我笑眯眯地拍拍手,刘家琪细心地把椅子搬回原来的位置,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孩子们的发现归纳整理写在黑板上:
飞翼留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重量、翼面大小、翼面角度等特征有关。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了孩子们,热情高、有秩序、爱动脑。孩子们的眼睛亮亮的,嘴角弯弯的,坐得更端正了。
教学相长,这节课不仅学生们有收获,更让我深深领悟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哲理。
如果课堂上的放手只是简单的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甚至也能让老师变得更富有教学技艺,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
是啊,课堂属于学生,就像春天属于百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