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
——春天到了,我的种子发芽了
她露出了头,
她发出了芽。
我盼着她长大,
我等着她开花,
结出甜甜的果实,
好分享给大家!
两周前学校进行了“种春天”活动,孩子们热火朝天地种花、种菜,像《兰花草》的歌词表达的心情一样“一日看三回,盼望花开早。”孩子们下课就跑去看,忍不住一次次浇水。
宝儿妈妈是个细心的妈妈,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她记录两个女儿之间的对话。宝儿的种子发芽了,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诗”,宝儿妈妈记录下来,并且把拍好的照片插到了文档里。宝儿让妈妈打印出来,周一拿给我看,我自然很喜欢。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但是孩子需要有时间感受。
种种子那天放学后,曹姐累得瘫在椅子上,她问我:“为啥感觉这么累?自己忙忙叨叨的,孩子也是紧忙活。”
“因为有时间限制啊!“种”这个事应该拉到户外去,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好好感受着种,不必我们在那大喊大叫地指导。”我想了一会儿,认为是这个原因。
春天的写景作文是每个学生都要攻克的一道关。可是从没有见过小草冒出土地的样子,他们能写出来吗?闻闻花香,听听鸟鸣.....这些才是最生动的素材。坐在课堂里“背”春天,不如走出去感受春天。我们不给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不给孩子参与的权力,却想让他们给我们“结果”,是不是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把现成的文章拿来用,终究是别人的情感。
没有实践,哪来的经验?没有看见,听见,哪来的灵感与创作?
把空间、时间都留给孩子们吧!让他们去“造”。
刚刚走在马路上,我看到路灯下的柳条,忽然想到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春风吹拂着,那种意境真的好美。四季更迭,日出日落,我们与古人一样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苏轼在《赤壁赋》中的那段话让我难忘。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