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被推送的电子书有点多,想着趁着假期来清个两三本,随手无意中点开了这本《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苗祎解读的很是浅显易懂,让人一听便来了兴趣,反复听了四五遍,越听越觉得自己内心有东西想要喷薄而出,想要写一写。虽然每次听书,感觉像是在吃别人嚼碎的鸡骨头,不如自己看,感受更全面深刻。毕竟有时候解说人也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去解读,但苗祎解说的真的挺好,让人一听就入了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育儿专家温迪·莫戈尔 ,她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更是一位从事亲子关系工作超过30年心理学工作者。书中提到: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父母,就会发现和孩子说话这件事情,真是一场修行。琐碎的日常沟通里,需要倾注大量精力和耐心,这本书虽然说的是父母的说话之道,但书的核心问题却是围绕着你是否知道孩子的需求。
全书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时间,分为四个部分:一、婴儿期的沟通。二、幼儿期的听话。三、青春期的交流。四、特殊大事件谈论。因家中有顽子二人,学校更有一群一年级的顽童,无时无刻不需要我和他们斗志斗勇,所以我格外关注书中幼儿期的部分。
鸡飞狗跳的六岁
孩子过小缺乏理性和自制力,很多时候,他们好像听不见你的话,或者直接拒绝你的指令,无论是家中二人,还是学校那一群,常常让我忍不住河东狮吼,可是吼下来结果往往不如人,莫戈尔解释说“刺耳的声调和紧绷的声线,传达出的是愤怒、恐惧和失去权威的感觉。简单说来,就是“我没有能力管得住你”。”当孩子开始与你对着干的时候,他其实注意的焦点就变了,他一旦知道你乱了方寸,就知道自己赢了这个回合,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会看人眼色。
家中顽子在我这里受到严格对待,立刻就会搬好救兵等待我的狂风暴雨,自己则在一旁事不关己,下次依然再犯。学校里那一群,无论每天对于日常规范,安全问题重复几遍,依然有人故病重犯。周期不等,短则一节课,长则二三天。每当自己控制不住在讲台上咆哮时,我的内心已明白,我输了!!!我时常劝告自己要耐心一些,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场修行!奈何这就像个循环,周而复始,得不到一点改进。直到今晚听到这本书,如获至宝,已添加电子书单,准备慢慢品读。以下内容来自于苗祎解读的文中精髓:
对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问题,作者给了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一、无论和哪个年纪的孩子说话,当自己开始感到精神紧张,快要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时,放松面部肌肉和肩膀,把手放在大腿上,不要指来指去。而且,千万不用高人一等的语气或者模仿孩子的语调,接下来,自觉降低音调和音量,放慢说话速度。今天才明白,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嗓门发了一顿火,不如这种,低音调,低音量,慢语速所展现出意指全场的自我掌控能力和权威。冲着他们大声吼叫,给他们一种老师急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印象。降低说话音量,代表着尊敬他们,也更能够吸引对方认真聆听。慢慢说话能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着重强调某些观点,同时也给孩子时间消化你的信息。
二、如果希望孩子做一件事,要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的要求和指示,声音要响亮清晰。急匆匆扔下一些指令,而孩子没有听清楚时,又用更加焦躁的语气大声重复一遍,火气自然上涨。正确的方法是,看着他们的眼睛,平静坚定地把指令说出来,让他们再重复一遍。
三、最关键的是要往“善意银行”存钱,让孩子感觉到善意。当孩子喋喋不休时,要尽量别让自己感到无聊或生气,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话里。(“善意银行”的理论第一次听到,觉得很是新奇,具体如何存储,我觉得还是要到莫戈尔的书中去看一看具体操作。)
四、和孩子对话要讲究技巧。可以在对话里尝试带有更多细节的提问,越详细越精确越好,最容易的方法是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并根据这些信息去问后续的问题。这样,孩子会毫无顾忌地表达他的想法,可以由此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如果有事要忙,
五、一定要用恰当的方式终止谈话。比如,你可以有礼貌地直截了当提出要求:“我要去准备晚餐了,但跟你聊天很愉快,谢谢!”这样听起来比较正式,但表明了你觉得这次聊天是有价值的,同时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感激。
六、如果谈话不那么愉快,千万不要固执地想要达成共识,而是坚持继续谈下去。作者建议你这样说:“你的话我听见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但是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想想。”这样能够让彼此之间的情绪都缓和下来,也给了你处理问题的准备时机。一旦你处理得当,就给孩子做了好榜样,有利于他日后处理相同情形问题。
七、拒绝虚假的赞美。虽然社会推崇鼓励教育,但夸奖过多,会有虚假的赞美,会让孩子很生气。虚假的赞美是跟孩子沟通的一个忌讳,大部分家长都不够重视。
今晚所得七点建议,我会慢慢消化,在和孩子们的日常交往中慢慢运用,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不加以运用的理论只是理论,期待接下来的实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