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
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
唱那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
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
一一卡伦 布里克森
斩获奥斯卡七项大奖的《走出非洲》,是由女主角卡伦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位女作家与安徒生齐名并称为丹 麦的"文学国宝",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作品饱受海明威等人的喜爱。
电影总是以爱情为噱头,极尽渲染夸张骟情之能事,而翻开原著小说《走出非洲》,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卡 伦对非洲这片遥远"故土"的热爱。“这是非洲一一从六千英尺深处提炼出来的一一浓烈而纯净的精华,质地 如此干燥,像是经过燃烧,如同陶器一般。”她爱这里如诗如画的风光、善良可爱的土著、大得吓人的动物 ,还有各种妙趣横生的原生故事。
我特别地在书中寻找电影男主角丹尼斯,他也在书中出现了,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且与"我"有种隽永深沉的情愫 。“有时我在咖啡或玉米田里,丹尼斯会不期而至,带来新的唱片,打开唱机。当我沐着夕阳,骑马归来时 ,美妙的乐曲弥漫在黄昏清凉的空气中,如一股溪流向我涌来,宣告他的到来。仿佛他一直在冲我大笑,像 平时一样。”但在其身份的确认上,仅止于他是一位常来庄园暂住的朋友,一位可以在炉火前吟诗作对的文 友,一位可以在3万米高空飞翔、在丛林里打猎的战友,而非特定意义上的"情人"或"爱人"。关于爱情,她 的笔下似乎不愿涉及太多,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想,也许卡伦在提笔时就已决定,要将此书作为献 给非洲人民的"一封情书",而非献给丹尼斯个人的一份表白一一她不愿局限于一己之私的情爱里。
28岁时,新婚的卡伦来到非洲肯尼亚,她出于虚荣嫁给了贵族,又因贵族的无情很快失去了婚姻,但她仍顽 强地留了下来,一直到18年后的46岁,才离开非洲回到了故乡丹麦。她把人生最精华的部分都留给了非洲, 焉能不对它生出别样的情愫?她在这里种植咖啡,在这片大地上呼吸,与这里的人们交往,看到了人世间的 悲喜忧欢,感受了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那细腻的笔触、绮丽的诗情、深邃的哲思,将一个壮美迷人的非洲 高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走出非洲,其实是走进非洲,我们看到了非洲的莽莽草原、飞禽走兽、风土人情……字里行间饱蘸着作者的 深挚真情,这让人想到了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不也充满着对故土的挚爱?那小城的黄昏日落、童年趣 事、悲情人生……女作家的笔触,总是那样细腻多情,意韵悠悠,回味悠长,只是卡伦的胸襟气度似更为开 阔豁达,所以瑞典学院的常任秘书说当初诺奖委员会未将文学奖颁予卡伦是"一大失误“。
卡伦为非洲人民书写,因为她早已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不可分割;因为她对这里人们的品格、尊严、 创造才能的由衷尊重与赞美;因为她对于他们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卡伦在第一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自从我来到这里,这块殖民地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变化。我尽可能精确地写下我在庄园的经历,写下有关这 块国土以及栖息在高原、森林的人与动物的轶事,而所有这些,也许会有一种历史的意义吧。”
卡伦深情吟 唱了一曲非洲之歌,非洲人民也深切怀念着这位奇女子。自《走出非洲》问世以来,在全世界,特别是在肯 尼亚等东非国家一直畅销不衰,这正是非洲人民对她歌唱的回应。
非洲会唱你的歌,亲爱的卡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