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孤儿怨》讲述了一家女主人由于胎儿的流产而产生了心理压力,晚上频频噩梦缠身。为了化解她的心理负担,医生建议她领养一位孤儿,以缓解失去孩子的悲痛。夫妻二人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来到修道院。领养了一位从俄罗斯远渡而来的孤儿。本以为这会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没想到却为未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随着小女孩进入家中,家里的许多事情变得越来越奇怪。儿女的疏远,丈夫的质疑,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女主人的疑心病越来越严重。最后,当养女的魔爪伸向自己的儿子时,女主人终于忍不住了,可是周围却无人相信她的话,没有人相信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女孩会放火杀人。回家后,养女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画上浓妆,试图勾引自己的养父。事件的真相这才一步步被揭露出来。原来,这位小女孩患有罕见的荷尔蒙失衡症,终生都无法长大。并且还是一位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病人。电影描写跌宕起伏,又带有一定的悬系色彩,引人入胜,看起来不禁令人新潮澎湃,跌宕起伏。
电影的反转一个又一个,本以为是七八岁的小女孩,没想到却是三十岁的成年女性:本以为是一位天真的孩子,没想到却是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病人。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让人觉得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导演拍电影的手法可谓精妙绝伦。
电影的最后,小女孩和女主人由于厮打落入水中,女主人在爬上来的同时被小女孩抓住了脚,小女孩喊了一声“妈妈”,可同时她的背后也藏着一把能随时杀人的尖刀。在中国传统的电影描写中,也许这时就会顺势让女主人将小女孩救上来,展示她为爱感化,不计前嫌的精神,最后来一个大团圆结局,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电影结尾。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Who is the fuck of your mother!”我想这不仅仅是女主人的态度,也是导演的态度。这部电影将人性的恶揭露得彻彻底底。
观之电影,不得不转而讨论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多数人认为“人性本善”,其恶多为后天环境所致。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从生下来就带有无法洗去的“原罪”,这是《圣经》中的说法。
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关于人性的讨论之中,性恶论和性善论皆有,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性善论。孟子曾在其文章中断言“人性本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又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在孟子的思想中,人善良的本性来自于上天的赋予,认为天赋人性,天人合一。人只要固着于人之本性,通过仁的生发推广,就可下通人伦,上达天命,进而实现人性的超越。
而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新约》中认为,正是由于亚当犯了“原罪”,才形成了人与上帝的根本区别,即永恒和死亡的区别。因此,为了解脱和获得永恒的幸福,人需要承认并忏悔其罪孽,并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获得救赎。苏格拉底曾说“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更近野兽而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贪婪而残忍。”可见,在西方文化中,从一开始就信奉“人性本恶”。所以,西方选择用法律而非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总而言之,中西方在人性观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的真正心理根源。
感谢您读到这里,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