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产妇跳楼事件刷爆了各种媒体屏幕。后续报道也在抽丝剥茧的还原事情真像。
9月3日,医院发布的第一份声明,表示院方向产妇、家属建议实施剖宫产,然而家属坚持顺产,并在《产妇住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三次建议剖腹产均被家属拒绝”。随即延壮壮在网上发布了一封留有手机号码的求助声援公开信,言辞激烈地否认院方说法。9月6日,医院发布第二份声明,监控画面流出,“产妇两次跪倒请求,被家属拒绝”,舆论再一次被点燃。
苦于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回击医院的声明,延壮壮和其他家属只能不断接受媒体采访,讲述当时的情况。延壮壮担心,一旦舆论被医院引导,马茸茸坠楼就没有可能解决了。
“妻子的死很难让人接受了,一直折磨我和我的家人,现在还有这个舆论。”为了击破“婆媳关系不和”、“家属拒绝剖腹产”等传言,延壮壮和母亲以及岳母,三人尽可能同时接受媒体采访。
直到9月8日,双方的舆论博弈,似乎有回归平静的迹象。9月8日,几家媒体采访了医生和助产士以后,医院次日临时取消了已批准的多家媒体采访。同时,家属也商定,暂时停止一切形式的媒体采访。有消息称,绥德院区与马茸茸家属已初步达成调解协议,内容涉及补偿金额,以及家属不再接受采访。
今天(9月11日)上午,有媒体记者从榆林市绥德“8·31”孕妇坠楼事件调查处置领导小组了解到,榆林市卫计局已于9月10日晚决定对榆林一院绥德院区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主任停职,并责成医院即刻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事情到了这一步,相信大家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里谁是谁非已不重要,两条鲜活的生命在所谓的事实真像面前一次次被媒体曝光,我只是在叹息,我们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这件事情上能不能以“死者为大”的心态让她们安安静静的上路,不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把她们扒光衣服放在公众面前去体现你们所谓的公平正义。
逝者已逝,我们痛定思痛,为什么会有这种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在所谓延伸,将来我的女儿去生孩子,我一定要在身边,揣着钱带着刀,医生要钱给钱,婆婆敢拦就砍。
我不知道写以上这些话的“侠客们”,您是来凑热闹不嫌事大,还是在人家痛失家人的情况下来写段子的。不知道在法制的中国您是无视法律,还是在侮辱医生这个职业。我只能觉得是“古惑仔”看多了。
更无聊的人继续编段子,我以后是当婆婆的人,攒钱准备着,想生就生,想剖就剖,想请月嫂就请月嫂,想去月子中心就去月子中心,亲家母,把刀放下。
我不知道编这些段子的人有没有道德底线,在拿这种悲剧搞大众娱乐,不知道他们是在嘲笑讽刺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还是在娱乐自己。
我只是在想,为何医院和家属都要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来解决这件事情,而不是通过正规的法律渠道来解决纠纷呢?
因为在当今网络如此之发达,医院通过舆论占领道德制高点,将自己应有的责任推卸到患者家属身上。一时间“渣男”,“愚昧无知的婆婆”“红遍网络”。这里我只能佩服该医院的“应急机制”太迅速,可是为何抢救产妇300米还要用救护车,在医院内抢救病人用时36分。你们医院的应急机制是不是用错了地方啊!
一直到坠楼的18分钟以后,20时31分30秒,两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看到马茸茸后转身离去。20时34分50秒,6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36分42秒,救护车到达现场,将跳楼者抬上担架送往医院的急救中心。
一个相当当的三甲医院为何救人如此麻木呢?我不知道是迟迟到来的医院负责人和产科主任停职的决定是否就此事了解了呢?究竟怎么才能避免此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呢?
中国小康网讯 综合报道 真相未明,是什么逼死了待产孕妇马茸茸?《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又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家属签字制度”正在接受考验。8月31日,陕西榆林一名产妇在医院坠楼身亡,有媒体称,未能进行剖腹产致疼痛难忍可能是死因之一。在等待事件真相的同时,不少人提出疑问,剖宫产决定权到底在谁手里呢?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咱们看医院里的大夫书怎么说的:
针对“陕西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东莞康华医院副院长张中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对于榆林产妇跳楼事件,自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去调查处理,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患方与医方意见不一导致的悲剧己经不是个案,需要从法律层面保护双方的利益。对患者的知情告知,首先当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委托人,当患者有行为责任能力时由患者决定,委托人不得干预,当患者无行为责任能力时才能由委托人决定;但当患方的选择不是最佳方案甚至不符合医疗规范时,科室必须报医院主管部门,医院可以直接报卫生行政部门,再慎重决定治疗方案。
这一点住过院的人都应该知道。我无需雷述。
通过这一事件,我在想,那么多的医患问题,有患者家属拿刀砍医生的,有医生把纱布留在病人肚子里的。为什么医患问题这么严重,关键在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和医疗资源的紧张造成的。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医护人员陪同病人,为什么没有安排专门的心理医生去疏导病人,为什么医院里护理人员流失严重,为什么医院里存在多种劳资关系的医疗人员。医疗改革已刻不容缓。
这是个社会难题需要国家深化医疗改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全民纳入医疗体系,这些都是在一点点改变,作为13亿人口的中国社会,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医药分家,看到城乡一体化医疗的显著效果。以前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的现象越来越少。
希望有时间在看热闹的闲人们关心一下自己的健康,关心一下如何为医改献计献策才是正事。
通过此次世间,个人以为舆论导向要客观理性而不是加剧社会矛盾,这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舆论要体现她的光明正义,而不需要炒作搏人眼球,充当网络暴力的推手。
无极21天写作训练营第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