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写小说的课程已进行了一个月,从模块细节描写、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到小说情节设置和创作立意等。
跟着学习的进程,我也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写小说----《生如山歌》,足足地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写完第一个章节,“十七岁的那一年”。
今天的学习随笔,是对这两周开启创作的一个复盘回顾,总结一下第一章节艰难的写作过程,也为继续第二章节做一个更充分地准备。
首先,不知道怎么开始入手,这个时候我觉得阅读好的小说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同体裁的适合新手的作品。比如《城南旧事》以七岁的视角和主人公,连接小说的六七个故事,形成一部浅显易读的自传体小说。写出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浓浓回忆,也写出了自己的离别与成长。
比如《无声告白》的里的家庭故事,却立意深远,值得每一个家长对梦想和期望思考。小说开头的直接给出结论式,成功地吸引了读都和引出后面的故事和情节。
第二,确定写作的题材也很重要。
学习社群里的同学们,创作题材是各种各样的,有古言小说、有职场成长故事、有乡村爱情生活,很多人都是写虚构小说。
相较于我这个新人,他们个个都是高手,也都有过很多成功作品的创作经历。眼看着他们发在群里的小说主题和大纲,而我却慌乱发愁,不知从哪开始下手。
在请教无戒老师之后,她鼓励我从自己最熟悉的自己开始,大胆地开始,比写出什么样的内容来更重要。
于是我将这第一次的小说题材定成写自己,借鉴那些自传体小说作品,也对我过去的这些年做一个完整的回忆和梳理,也算是我的上半生的一次总结和告别。
随着小说的开篇和回忆的深入,我发现这第一次创作,就写关于自己的自传体小说并不合适。
我参考的那些书都是在作者成名以后,有成熟的文字小说功底的基础上写的,因为自己的题材太真实也太沉重,新手的笔力就写这个大的题材有些浪费。而且容易掉进回忆的坑里直接叙述,也容易显得冗长乏味。
应该找身边比较熟悉的人物原形进行创作。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创造性更强,可读性也更强,小说里的人物才有想像力空间, 才是真正的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的小说创作。
第三,关于小说的内容和取名。
很多作家是写完整个小说才取名的,写作之前只有主题和大纲。
我目前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一边日更的状态,也就是说每天需要将写的部分内容分批发布到日更平台上,需要一个名字进行连载下去,于是就提前起了这个《生如山歌》的名字,其实第一章节写完之后,我发现这个名字并不合适,而且第一章节是写到后面我才发现,我就是在写十七岁那年。
十七岁本是懵懂青春的年纪,也是成长中最为浪漫的花季,而我却是怀着成为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梦想,不识家里疾苦地在上高中二年级。
可是我突然辍学了,远离家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踏入了社会,走进了接纳我的第一个城市桂林,鼓励着我的是只要我妈活着,期待着的是大哥会接我回去继续上学。
在离开大山的过程中,知道了带我离开的秀姑,她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幸的遭遇,我突然发现,秀姑离开大山的那一年也是十七岁,只是当年的她俨然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而同样十七岁的我还是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孩子。
随着我慢慢适应在桂林的生活,秀姑离开我工作地方,我妈也走了,我也知道我再也回不到学校去了,未来的路要靠自己走,想读的书也得靠自己努力。
十七岁的那一年总算结束了,我也长成了一个大人。
第四,关于小说里的主题、大纲、人物和情节设置。
基于我这是自传体的小说,主题就是经历缀学和母亲离世双重打击之下,我如何站起来,坚定上学的梦想,完成从大专、本科、mba、emba的求学之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同时推动着我一路逆袭的职业之旅。
我没有特别地写大纲,只是心里大概有着几个模块的结构,辍学(十七岁那年)、求学之路、职业之路,到现在转入到文学之路的追逐。
人物设置,每个章节都有一二位主要人物与我深度交叉同行,比如第一章里的大哥和秀姑。第二章里的小磊会是主要陪我成长的人物。目前的文字能力还难以驾驭复杂的多个人际关系,计划是越往后走会增加人物的立体程度。
写小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成熟的思考、熟练的笔力和创作技巧。
但我除了有一些社会经历之外,对文学创作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这第一次尝试,我着实体会了一把码字要成山的艰难。
好在我有一些心理准备,知道这是一趟孤寂寻觅的远足,而且是负重前行,我想只要鼓起勇气下笔开篇,不管写出来的是什么成果,为了这份回忆,为了感谢和铭记陪我走过上半生的那些人,都是值得的。
坚持日更,坚持把开篇的小说写下去,这是现在的首要任务。
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