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硬要选一个地方旅游,我会选择夏日的大草原,美轮美奂的大西藏,甚至是大到你惊讶的西域新疆,而去成都则纯属单位硬派。
去之前我也不期盼它能给我多少惊喜。当我真正走进成都的时候,还是被它惊艳了一把。逗留十多天,常常能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找寻到自己的过去。走进宽窄巷子,仿佛看到过去的我穿着长袍马褂,慢悠悠踱出小门,推开厚重如史的木门,去对面茶馆喝茶。
一座城市能看到过去必然魅力无限,如果能感受历史的宽度,并在历史的脚下歇歇现代得近乎枯燥的心境和皮囊,这是有缘才得遇见的造化。
一条小巷子,青瓦灰砖,石块从脚下延伸出历史的延长线。线的两旁立着门户紧挨的院落。门楣上的青苔也许百年,但丝毫没有腐朽的味道,反而透出几许古幽和雅致。
推开厚厚的大门,木门木窗木墙壁组成一方小天地。生命在这里续写,生活在这里晒太阳。女主人端上来热腾腾的成都小面,热情招呼客人,爱摆龙门阵的成都人慢慢品着初春的嫩茶,只见他轻轻吹开浮在水面上的茶叶,抿一口,连声说好茶好茶。在成都人眼里,茶是佐料,摆摆龙门阵才是主题。当摆龙门阵摆得口渴了就抿口茶,这时茶才能发挥点作用。外地人总是把喝茶当成主题,难怪体会不到川味生活的美妙。
外地人不太擅长摆龙门阵,但是听听戏,再化个戏装,也能古典一会。宽窄巷子有几家戏园,慢慢踱过去,折进蜀韵园。门口的“穆桂英”一身戎装,头上两根略弯的雉鸡翎随着她的一颦一笑颤颤抖动。
园里的中心是戏台,戏台前摆着十多排桌椅,两侧是戏装店和化妆间,客人可以选购,也可以选妆。戏园是清朝风格,房间的屋顶大门石狮也许超过百岁高龄。坐在这里听戏,好像在听老成都讲故事,又好像听高僧传经送宝,感觉有种道理和禅意充斥着大脑,一时有点飘飘然。
听戏累了,出来走走。迎面碰见穿着天蓝色上衣,额头上朝天撑一副墨镜的女子,扶着“宽窄”两个石刻大字拍照。我一看吓一跳,这莫非是留洋刚回来的。随后又自己笑自己:听了一回戏,听回大清帝国了。
宽窄巷子的宽巷子并不宽,最宽处大概可以并排走三辆马车,窄巷子就更狭了。但一旦承载上历史,这宽窄巷子的“宽窄”就是历史的写法。也许你脚下踏的石头都是穿着圆领的清朝民夫砌造的,而一面莲花影壁在古旧中透出百年前精湛绝伦的工艺水平。在莲花影壁的青石头上愈行愈远,一不小心走进“大清朝”康熙年间一户人家。出来时,迎面恍惚碰见一人——青衣马褂,瓜壳帽下是一张白森森的脸。他出得门,伸伸腰,呼朋唤友——听戏去啰。几个人慢慢聊着,踱进宽巷子街边的“蜀熙园”,一边坐着喝茶一边摆摆龙门阵。彼时,看戏倒成为了其次。在一阵阵川语轻笑声中,一种蜀地文化摆到了我眼前,让我不由得跟着他们的脚步也踏进了戏园子。
走得宽窄巷子,如果没看够历史的遗留就可以去去锦里——成都的清明上河图,在锦里,总有一处让你魂萦梦系,那里还有一组宋代石刻人像,会让你赏识一下历史的更久远。接着看看武侯祠,里面有一块唐代的“三绝碑”:裴度的文章绝,柳公绪的书法绝,著名工匠鲁建的刻功绝,文章、书法、镌刻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地步。
走出历史,想现代一下,就到春熙路的太古里走走,这里繁华得如同上海的人民路,世界大牌汇聚,国际名品扎堆,穿上这些品牌的男男女女又会成为别样的景致,不仅吸引着满满的回头率,也点缀着这座蜀中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