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谁,就是一次选择。
一是要通过课堂实践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层面。二是把总结出的这些规律,试图再变成一种具体实践的操作方法,还原到指导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理论、规律是告诉我们做什么,技术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能够选择准确的目标方法,同时又能提供进行批量生产的“技术”。
一堂真正的好课,最终完成的不是一个句号,不是一个封闭的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回答一个问号,或者说带着问号前进。
制造一个什么样的问号?应该是在一个熟悉的情境中,找到一个独特的数学角度,构成问号。在这个问号的角度上不断开掘,不断积累信息,使学生逐渐在这个方向上产生疑问。之后我们所有信息的给予,都是为了回答前面的那个问号。这样你的教学才有目的,资源素材的取舍才有依据。
当一个教师拿着一本教材走进教室的时候,你在想什么?讲哪些知识?用什么方法?想的都是如何解决这个知识点的事情。正确的思维方法应该是:你要想学生希望知道学习什么,我要告诉学生这件事情,学生应该先知道什么,知道了这个以后他又想知道什么,这两个东西相加,它的疑惑又是什么?我可以再给他什么?是说从学生的需要构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的需求是1 2 3 4 5 6 7 8 9 10,我脑子里只有14789,剩下的怎么办?不能不给,你就要想办法用其他的方式替代。想办法满足学生,只要他需要,我就得想办法。这是一个倒退的过程。找到了学生认知过程的需求,这堂课至少在教学上是流畅的,在节奏上是干净的,然后再加上教学智慧,把需要做的更美,做的更现代,做的更有气氛,比如视频动态加进来,就把一堂课上清楚了。
一堂课,在前期备课和后期上课时有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上课的初衷,或者上课的理由,这个理由很容易丢失,因为你被方法、细节吸引了,你可能忘了最初的动机了。你一定不要轻易的放弃。但是在后期上课的过程中,你要反向思维,研究学生上课的心理过程,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需要,就这个基础需要构思设计上课方法。这是两种思维过程。如果把这两种思维过程完成好,这个课堂就是60分以上。
我们上一堂课,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学生对这个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和他需要思考什么问题,有了这种判断,我们才能在课堂中寻找到一种让学生学习的理由。我们问一个问题的时候,自己期待答案吗?如果自己都不期待的话,就别问了。
说了和说清楚是两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