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课不是很多,我也就忙里偷闲去图书馆看看书,记得高中时很多人都在看书,有小说,有科学视野,还有杂志等等,我自己本身不是不喜欢看书,那个时候总想着时间紧,应该以学习为重,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等到了大学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看想看的书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个时候真是很天真,很多事情想的太简单,谁知道,到了大学是更忙了。其实听听过来人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你是个学生,你的成绩就是最重要的,可能是我太敏感,我不敢给自己时间,总想着把所有的时间放在成绩的提升与保持上。每天晚上眼睛闭上后也会想,假如有一天你真的变成了理想的成功的人,脑子里面只有专业的技能知识,没有一点情调,一个理性远远大于感性的人,我觉得挺可怕的,这个社会情商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必须要承认。哈哈其实我也跟人开玩笑,要是把所有的书能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我可能会很喜欢。毕竟只是玩笑罢了,我觉得纸质书跟改编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不仅仅是内容上,而是我觉得读纸质书会更能深入其中,心灵和大脑会随着书中的思路走下去,让人流连忘返。慢慢的,我们在解决一些突发性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的紧张和茫然无搓,这是因为你在读纸质书的过程中,你的内心的冷静会被慢慢锻炼,可能这也是感性的物质的一种表现吧。
谈谈我对书的认识,我自己本身不是很喜欢小说,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看不懂(#-.-)哈哈。尤其是对于科幻和什么武侠,是真不懂,人物那么多,我记不过来。但是我就喜欢一本,仅此一本《三国》哈哈,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应该是因为我看百家讲坛那些教授讲三国讲的比较有趣吧。还有改编的电视剧《新三国》,百看不厌,而且每看一遍都能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就拿吕蒙来说吧,吕蒙是当时吴国的一位将军,电视剧中对吕蒙的表现情节不是很多,但是历史上鲁肃是有对阿蒙的一句描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时吕蒙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可见他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是吕蒙确实是很有上进心,他努力练武,学习兵书,最终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要知道鲁肃是当时吴国孙权的座上宾呀,他能这样评价吕蒙可见吕蒙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被人戏谑的吴下阿蒙了。
再谈谈还有一本书是我很感兴趣的,叫《费马大定理》,讲了从定理提出到解决到完善发展的四百年的爱恨情仇哈哈,可能用这个词不太恰当哈。说费马有一天去图书馆看书,在图书馆书上乱写乱画写了一个猜想,而且说他已经证明出来了,以此向数学界发出挑战。当然,这个猜想立马吸引了许多大数学家前来挑战,其中不乏高斯等等这样的天才数学家,就是那个一生下来就会算从一加到一百的那个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数大科学家宣告失败,证不出来。高斯坦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定理,但是我自己证不出来”,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证明这个定理而引出了七门独立的数学学科,许多数学家给出的建立在这些学科上的证明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直到1994年,美国数学家怀尔斯宣告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证明论文打印出来了一千多页,为该证明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并因此摘取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这个定理的证明解决了许多的学科缺陷,在工程技术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因此该定理也被称为“一只会下精蛋的鸡”。看完这本书就不免有些感想,因为我看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有怀尔斯这个人,他是唯一一个超过四十岁的而获得菲尔兹奖的人,换句话说他是数学最最高奖的获得者,可是我们从小到大每天都在学数学,这样伟大的数学家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接触过许多的以人名字命名的定理,高斯公式,欧拉定理,柯西判别式等等,这些数学家我们只知道去了解和学习他们做出的成果,却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说实在的,随便一个唱歌的演电影的明星一说就知道,可是真正推动这个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是这些数学家和科学家,但他们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说起来对我们自身也算是一种损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