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图中的小锄,此刻站在帝都一号线地铁车厢里拥挤的我,心随画面回到记忆中的童年。
农村长大的孩子,多半家长会给孩子特意准备一个小巧玲珑的小锄,我就有一把爸爸特意请人给我打造的小锄。
春天用它去拨草,踏着苏醒、松软的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闻着蒿草的清香。爱惜着紫色二月兰的色彩,在寒冷的北方,它最先绽放,带来春色。再有就是叔叔家门前成片的鸡蛋黄在夕阳下很是美丽壮观,印象极深,都舍不得拔了去喂猪鸭。
童年的春天,春雷彻天响过,春雨过后,阳光明媚,我们便甩掉一冬天的厚棉袄、棉裤。轻松欢快地提着小篮、手握小锄,约着同伴三五成群奔驰在上滩下滩的原野上,看见大片破土嫩绿的小草,呼朋引伴都来分享,直到大点的草锄尽,再一起去寻找另一处,天擦黑都能满载而归,如果谁的篮子不满,我们就一起帮她添满,篮子里面装青蒿,上面放几株二月兰点缀,蓬蓬松松的一蓝草,回家赏给猪、鸡、鸭。
到了夏天,大人用大锄耪麦茬、挖土豆。干活累了,回家能吃下几个刚出锅的甜丝丝发粘的新麦馒头,那时蒸馒头不舍得用屉布,就地取材,到玉米地里撇几片叶子铺锅,等馒头熟了,揭去已熟的叶子,馒头底部留有一丝叶子的印记,还增添了一股清香。菜园子里,土豆秧长势旺盛,还顶着淡紫色小花,奶奶或妈妈为了让我尝尝鲜,拿小锄不惜把未长大的土豆挖出来,赶巧了土豆个头大一株苗3-4个,一顿菜也就够了,新土豆又沙又面,切些腌肉和豆角一块柴锅里炖,一顿饭能吃满满一大碗菜,孩子们都是在暑假给揣肥的,开学个个面色红润,老师看见就说,又长高了不少啊小同学!我们那时没有反季节食品,地里随季节长出什么吃什么,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孩子们都是跟着风儿长大,不缺铁、不缺锌更不缺钙。
秋天来了,那时还有生产队,花生、红薯都是集体收,当朝阳刚刚爬上村东的山头,我们都不睡赖觉,记不清消息从哪里来,但总能第一时间到秋收的地头聚齐。劳动力前头劳作,将成果收走,紧接着这群孩子如同小分队一样一窝蜂冲进田里把地再翻一遍,以获得剩下的花生🥜或红薯根茎,有经验的收获多,一个早晨就是多半篮子,回家蒸了晒红薯干,现在想想,那时的孩子都懂事,有家庭责任感,努力帮助家里填补一点额外收成。
冬天到了,周六上午半天课,一放学孩子们照样一起拿着锄、镐到山上挖根浅的的小灌木,贴补灶火爷。回家用它让妈妈在小灶里煮一碗带荷包蛋的白菜心葱花儿面或烙一个鸡蛋饼,吃着特别香,抹完嘴儿,再趴在红木箱子上写作业。
童年、少年时代的我们与大地为伍相伴,一年四季是那么充实快乐在地里刨食,像鸡一样勤奋已成为农民及农村孩子的习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锄禾是技术活,我不曾做的,但烈日下爷爷头顶草帽、汗流浃背的锄禾情景我看到过、留意过、铭记过。直到今天我基本不浪费粮食,也要求并提醒着我的孩子不要浪费粮食。
小锄是儿时父母赐我的玩具也是我参与劳动的工具,它虽不能益智,但发达了我的四肢,强壮了我的身体,更感知了我的心灵,无论何时,无论我身处何地,童年的经历根植于我的内心,大地的馈赠教我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