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余华老师的幽默深深吸引。
抖音搜索“余华”二字,搜索结果大多都是网友的调侃:“人和书各火各的”。甚至有网友戏言:“看《活着》哭了三个多小时,结果知道是那么搞笑的人写的,有种哭错坟的感觉。”
于是,我心血来潮,又打开了这本《活着》。
“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这是作者于序言部分写的一段话,也是这句话诠释了本书获殊荣的缘由:作者让读者在一个苦难的故事中寻找着活着的途径,这些途径或是命运本身,或是人性本身。
苦难与活着,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两面。而就是这似乎矛盾的两面,被作者完美的融合,形成了一部故事曲折却引人深思的作品。他向读者诠释了什么叫做“活着”,演绎了能活着的幸运和不易,也交代了什么叫做“生命的延续”。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扬和歌颂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人如何去承受生命给予自身的苦难,如何在黑暗中仍坚信自己生命的光明,如何努力的为了生活不断攀爬,如何在平凡的一生中拥有自己的不凡的回忆,这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一生,全书以讲述的形式开展,文笔朴实。文中多是对话和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相比其他华而不实的文章,该书更贴近于现实,反映了一个正常人有苦有乐的一生。脱去了繁华的表象,朴实的文笔就如余华老师直来直去的性格一样,更能引起不同年龄阶层的共鸣。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阔少爷。
主人公的人生伊始和许多故事中的阔少爷一样,吃喝嫖赌,因而败光了祖上兢兢业业创下的家产,于是乎整个人郁郁寡欢,后悔莫及。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父亲被自己气得摔死,早就对自己不满的丈人也将妻儿带回了娘家。
苦难的一生便从这一刻拉开了序幕。
尔后,福贵洗心革面,一改前非,重新做人,却只得看到身边之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不知是自己命大,还是自己命苦。在福贵垂垂老矣之时,福贵只得孤身一人,买了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读者看来,福贵的一生经历着巨大的悲痛,这样的福贵是不幸的。他在年少之时尝尽了人生的甜头,却在最富贵之时,被当头一棒打到了最底层。他享受过家庭美满和睦,却在垂垂老去之时,落得孤身一人,无人送终。
可我却坚信,福贵是幸运的。他能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次又一次的活下去,能在这一生中体会所有人的重要性。这些悲痛,让他更加明白有人为伴是幸运,更加珍惜身边的人。这些悲痛让他更能体会快乐的滋味,这两个对立统一的物体,让他对自己的一生,记忆的异常清晰明朗。
借用沈老先生的话来说,福贵的心中似乎是毫无渣滓的,正因经历了黑暗,他对透明独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他的一生是苦难的,可其中甜头,只有他自己能得体会。
初读之时,我并不理解此书的过人之处,我认为此书仅仅讲了一个苟活者赎罪的一生。我甚至觉得所有的苦难,都是福贵自己烙下的,他就是最为平凡普通的一个人,不足以成为整部故事的主角。
直到无意之间,我翻到了一段话,忽然醒悟: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
过去的许多作家,他们处于和现实的一种不融合关系中。这种关系容易带动读者,在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之时,被这种“时不我与”的情绪带动,变得脆弱而敏感。而此书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平凡的人——这个人首先是紧跟现实的,紧跟着他所处年代社会的发展潮流的。这个人有着人性中的弱点,但也有着人性中的优点,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份喜怒哀乐是贴近于生活的。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平凡的人经历了许多人未曾经历过的苦难,可他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生命。或许他懦弱,甚至犯了许多的错,可是他并不脆弱,这份坚强是他生命里一种向上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带动读者热爱自己的生命。
所以相比许多的书,它正胜在了它的平凡与曲折。
什么支撑了一个人活着?是百亩的事业?是亲情、爱情或者是友情?或者是仇恨?
都不是,因为对于福贵而言,这些他都没有了,可是他依然活着,活到了自己都惊讶的年纪,他剩下的只有他自己,他是靠着自己在活着。这里头,甚至有一点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滋味。
人活着自然不是为了苟活,我们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它应有的价值。相对那些本值花季,却放弃生命的人而言,福贵的一生显得更加的光明磊落。他随波逐流,却兢兢业业,他自私贪生,却吃苦耐劳。他被迫生活,可他珍惜生活。
本书教会读者的除了生活中的苦难,更多的是面对苦难的坚强。这种坚强教会我们,应该勇敢的去承受生命中的不公与痛楚。
廖一梅有句经典的话“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人的一生,需要拥有这样的勇气,它是黑夜独行者的一把火,是星空下最明亮的灯。一个人遇到了一堆火,他在星空下,就是最快乐的人。
相比如今社会,许多学生经受不住挫折,将生命视如草芥。不管他们是由于家人的溺爱变得脆弱,还是由于被颓痞文化支配而变得敏感,希望当他们看过这本书后,能够幡然醒悟:生命诚可贵,自卑自怜毫无用处,唯有自渡,方能脱离苦海。
在书中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许多时候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他们并非毫无主见,只是现实摆在自己的眼前。要养家糊口,要紧跟政策,哪怕坚持不住,也只能一个劲的埋头苦干。许多老人正如书中写的一般,就像白活了一样,想不起这一辈子干过些什么,只看着夕阳一天又一天的缓缓下落。
可是正是那样一个年代,大家都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为了自己而活着,相比今日,不得不引人感慨:为什么如今会有这么多病态的人,生活到底把他们怎么了?
今非昔比,在新时代的我们拥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无身体发肤之痛,并无饥饿疲乏之疾,我们不仅仅要活着,更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毕竟生命的意义远不止眼前的一切。停止抱怨,认真感受,你还在呼吸,你还在活着,你比多少昨天已经去世的人更加幸运啊。
在一个闲暇的午后,阳光洒落之时,读读这本《活着》吧。你会在字里行间,听到生命的旋律,悠扬婉转;你会懂得自己的幸运,也会明白,生命是如此的美丽与珍贵。
最后,用我最爱的一段话结尾:
我何其所幸,比如在偶然看到了今生最美的月亮的时刻,比如在阳光渐渐灿烂,不声不响地流进房间来的时刻;比如在小厨房里做饭,收音机里播放了手风琴探戈的时刻。我多庆幸只要有兴致,就可以踩着黑白相间的地板瓷砖,一格一格地跳舞。这一切不再仅仅是个假设。而我留给世界的,也绝对不再仅仅是一张语焉不详的潦草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