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23日,短短5天时间,天津就发生了7名中学生接连自杀的事件:
- 滨海新区:重组家庭,与奶奶同住
- 西青区:学业压力大,两名初中生服用亚硝酸钠
- 蓟州:独居,成绩不佳
- 河西区:父母离异,父亲去世
- 武清区:市级三好学生,被家长打了一巴掌,在家长面前跳楼
- 河西区:发生性行为,老师进行了常规批评,但离校后未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孩子跳河
以上这些05后、10后的花季少年选择轻生的原因,在我这个80后看来,并非是无路可走、毫无希望,与我们在学生时代、参加工作等各个阶段所遭受的磨练、挫折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为何这些孩子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呢?为何看似并不太大的生活或学业压力,就能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呢?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归为以下三类:
1)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的成长,让他们更能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
2) 可承受压力如果只是短时间内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能增加韧性的,关键需要有成年人提供支持,而且还要孩子有足够时间来恢复元气
3) 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激活。
首先,我非常认可正向压力给孩子的促进作用,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智力比赛,营造适度紧张的氛围,不只从收获奖励、荣誉中增加信心,同时更能在一次次比拼中磨练意志。2006年有一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就讲述了十一岁的小女孩阿基拉·安德森,通过参加各种拼字游戏,渐渐从五年前丧父的阴影中走出来。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方法在中国未必行得通,现在学生的学业压力本来就大,再让他/她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比赛,非但解决不了课内问题,还徒生新的问题。可是,之所以让孩子参加课余活动,就是为了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作为成年人,我们并不需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既定的道路,而是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其次,当出现短暂压力时,监护人要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仍然是美国国家儿童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案例,执行实验的研究生每天都将幼年大鼠从它们的母亲身边拿走15分钟,这会让老鼠产生压力,随后再将它们放回母鼠身边,母鼠会舔䑛幼鼠身份并给他们理毛。和那些从没有离开过母鼠、一直待在笼子里的幼鼠相比,前者长大后具有更强的韧性。类似地,我在上高中时,班级里一半是住宿生,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明显比走读生更加适应大学生活,成绩也更为优秀。因此,如果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学生时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暂时离开父母,进行一段时期的住宿生活,必将对他/她在抗压方面,起到正向作用。
最后,万一孩子经历了意外,包括目睹了严重的侵害事件等,必须要做的,就是给他/她进行心理辅导,包括像脱敏治疗。更有预防性的方法,就是不让孩子接触到这些事,这其实是成年人更应该提供的重要支持。古语有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同样,父母也不能让子女处于险境之中,毕竟我们难以用肉身来对抗复杂、恶劣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