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给我家那位微信里发了个情人节快乐的表情,他回复我“快乐”,就代表情人节的问候完毕。
有点不死心,又贱嗖嗖的加了一句“你给你的情人们没有礼物吗?”过了半天,他回答说“有。”
我也没再问了。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是有准备,百分之九十九是其实并没有。
都老夫老妻了,虽然我还是对那些形式上的东西,语言上的甜蜜依然极度受用,但是也对他的无所表示欣然理解--或者说早已习惯,然后在偶尔的时候,还真的有点小惊喜。
回想那些年,他其实是靠致命的浪漫举动,和好多好多的掏心窝子的言语打动我的。我一直保留他写给我的卡片,现在开玩笑拿给他让他看,他连连摆手表示完全无法入眼。没关系,我自个儿留着,想起来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自我陶醉一下。
人都认为,一部分男人,就是会耍嘴皮子那种,光说不做。不论婚前婚后,都是哄得你没脾气,但是落实到行动还是那个死样子。另一部分男人--可能是大多数,都是不善于表达,什么节什么日的不懂惊喜浪漫 ,就在日常用行动默默表达。
但是我家这位,是婚前特别善于言语和形式的表达,婚后完全相反。我其实特别纳闷。
但是也能解释的通。荷尔蒙作用嘛,这是《亲密关系》那本书中所说的“月晕”阶段。其实谁都看不清谁。
有一本书,叫做《爱的五种语言》。
表达爱的形式有五种--
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每个人都说着自己最主要的一种爱语,也期望收到和自己爱语一致的反馈。如果两个人的爱语完全不同,那在亲密关系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摩擦,就会在某些时刻,认为“你不爱我”。
我的五种爱语排行中,肯定的言辞排第一;我先生的爱语中,服务的行动排第一。
所以,我抱怨他不再跟我有口头上的情感交流,他觉得我的行动力不够,比如,他的衬衫没有及时送出去洗。而我主动的一些言语表达,他的反应淡淡的,而他对我和家庭里行动的付出,其实我以前也没有太多意识,比如从来都是他早起给我们做早饭。
因为我们都说着自己的语言。看了这本书后,也知道了我俩的爱语后,我才明白了。
上一次带鼓励咨询小组,一位学员求助亲密关系的困扰。
她问我:“你说爱是什么呢?”
我心里自动跳出的答案是--爱是一个动词。
她说“我觉得我不爱他”
我说,因为你没有爱他,去爱。
我反复重复了几遍,她忽然恍然大悟。然后告诉我这是那一天最让她震动的一句话。
但这其实不是我说的。曾经在书中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一样震撼。慢慢的,我也真的懂得了。
爱不是名词,不是形容词,爱是一个动词。
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关于采访5个不同背景的大龄单身青年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有几位的看法很是消沉。单身的生活并不享受,但是感觉年龄大了太难找到能“爱的人”,于是就这样将就着。
我曾经坚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Ta的那个人,一定会有那个合适的人。
现在我也不再有这样执念,我更加确定的是,并没有那个刚好能跟自己这个拼图契合的另一块,如果坚持要找到你的“另一半”,那八成是要失败的。
更多的,是在一起的日子里打磨。这个过程有的人逐渐走向了分离,有的人逐渐走向了和谐。那么区别,也就是有没有真的去“爱”了。
于是,我开始有意的提醒自己,我需要学习我先生的爱语,用他喜欢的爱的方式去表达。当然,我也依然可以提出我的期望。但是,能不能满足,如何满足,那是他的事,我不会上纲上线。因为理解,所以懂得。
在这个情人节,又一次想起了这句话--爱,是一个动词。与君共勉。
好好去爱。付出爱,也收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