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次对“作品”有体会,还是在2年前,跟闺蜜在福建一个几百年历史的小山村里学油画。
老师下午会到画室走走看看,有机会就指点一下大家。
每当有人问:“林老师,你帮我看看我的画……”他都会很认真地说,“你的作品如何如何?”
乍一听没什么,细一琢磨,“作品”和“画”的差别,何止云泥?
想想也是,拿要出作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落下的每一笔,不辜负流逝的每一秒钟,这感受,难道不是想想就美得很吗?
02
就在昨天,自诩放手的我,忍不住拍砖了。
我常常会想,如果每道环节的人,都能以“作品”的心态,交付自己的每一项任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此处必须表扬奕晴同学,她就是以作品思维交工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上交任务,只是因为自己不是最后担责的人。作为过程中的执行人员之一,做完能“交差”就行了,至于结果,管它呢,跟我又没有关系,对吧?
如果你看过OK Go乐队的TED视频《如何获得好点子》,知道对于一项130道流程、环环相扣的任务来说,哪怕每个环节都做到99分,到最后成功的概率也只有27%,你还会觉得作为“流水线”上的自己跟这一切无关吗?
于是,昨晚写复盘的时候,我默默地又把自己打算提交的稿子调整了一下,才发了出去。
03
作品思维是什么?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001 转交给别人之前,我自己检查,确保没有低级错误了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自查
002 对自己交付的每件事情100%负责,从自己乃至上级的角度去审视,它让我满意了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改
003 我有没有去思考如何做到更好?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
004 我有没有想办法为后面的人节省时间?
预设对方下一步的流程,想办法为别人省时间,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节省更多的时间。为啥?降低了你自己返工的可能性呀。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放轻松,肆意享受人生,但是,对于影响自己口碑的事情,不妨多想一想:
“我打磨的是作品,还是只是上交了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