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第三次阅读《不强势的勇气》,好书值得反复阅读,才能品出其中的精华;
今天阅读第一章《直面控制欲》-为什么你总是事无巨细的控制孩子?
一、为什么父母会事无巨细的控制孩子?主要有3个原因:
1、缺乏边界感
边界感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的感知和理解,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这里有个举例很好,杨绛先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咨询父亲,父亲没有建议,而是说:“喜欢的就是性之相近,才是与你最相宜的,你应该选择你喜欢和有兴趣的”。
这就是父母的边界感,适度引导孩子,给与孩子选择权,而不是替孩子做主;
2、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强的人,不仅能自我肯定,表现出自信和自立,哪怕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也能随时保持从容和淡定;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则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恐惧,并且很难适应变化和挑战。由于缺乏自我肯定和自信,他们队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并且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会感到无助和无能。
看到这些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安全感是缺乏的,面对困难和不适应,会表现出对应的焦虑不安和恐惧,这种恐惧感真的是可怕,但是人又是如此的坚韧,能在看见的时候体验到的时候,自我提升和改变;
3、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情绪的能力,也是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场景中,控制欲望的重要能力。
缺乏同理心 ,会导致父母不能感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需求,越界处理;
二、过度控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这一章还分享了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会形成四大心理问题:自控力差、失去自我、发展出讨好型人格、产生习得性无助;
1、自控力差:自控力本质上是一个人面对外界诱惑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与情绪的能力。只能当能力大于诱惑的时候,自控的行为才能发生。过度控制的“因”,会导致孩子的自控力变差,这是家长始料未及的“果”;
2、失去自我:干涉控制太多,会让孩子觉得你让我做什么我都不开心,但是我也不知道做什么。很多控制型的父母还习惯批评孩子,少有鼓励和肯定,这极度有可能让孩子怀疑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在无尽的批评省中失去自我。
所以,也许我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更多的做事情,有自我主动选择的做事情,同时给与肯定和认可,让孩子的价值感提升;这是在姐姐成长中忽视的部分;
3、发展出讨好型人格:表象就是过度关注他人需求和情感状态的倾向,常常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过度控制和高压的家庭氛围可能让我们收获一个“习惯性讨好”的孩子。因为孩子觉得只有做出这类补偿性行为,父母才会快乐,只有对父母言听计从,自己才值得被父母爱。
这一点是在陪伴弟弟过程中要注意的,因为姐姐常常我们会有些情绪,弟弟会看情况处理,一定程度对弟弟也是有影响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弟弟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情绪。
4、产生习得性无助:这是让人一事无成的魔鬼。一个人在经历许多挫折后,面对 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态。
这真的很恐怖,即使主动可以逃避痛苦,或者依靠行动解决,人也会因为无助、抑郁、或者自我评价低下而选择“躺平”承受痛苦,不做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