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1149】2024-11-5(2)
致沅弟
咸丰九年1859六月二十四日
沅甫九弟左右:
十九日一缄,交少荃十五派来之勇带归。是夕接澄侯弟信,知宝庆尚未解围。此间拟派凯章、钤峰带老湘、副湘、吉左等营四千人回湘救援。
以公言之,四川防剿者石逆一股,宝庆援剿者亦石逆一股,与其待窜蜀而防之,何如救桑梓而灭之?一也。赴蜀必由岳州经过,由景镇水路至岳州经过,由景镇水路至岳千七百里,由樟树、长沙至岳千五百里,二也。以私言之,老湘营弁勇各怀郁郁,应令回籍以疏宕dang其气,一也。凯章要做事,须略改局面,另行添募,吉左、副湘等营不愿与合者不必勉强。二也。余日内当札张、王回援,附片奏报。其弟昨带去之五千八百人概札景镇不动。七月初余赴饶州,带各营至湖口。八月半湖南事定,余带各营入蜀,令萧、张来岳州会师可也。大局粗定如此,弟意以为何如?
弟之进退,弟当自为斟酌,或兄弟相见再行熟商。余赴饶拟走水路,约在初十后耳。即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评点:回救宝庆
曾国荃的运气很好。张运兰率领所部围攻景德镇七个月,一直没有把这座瓷都打下,曾国荃的吉字营来到景德镇不到一个月,便城头易帜。于是,做大哥的便名正言顺地将九弟大名列为报捷奏章的第一位,向朝廷请赏。朝廷也很快给老九一个道员的赏赐。咸丰六年秋,曾老九以贡生身份从军,不到三年时间,便做了四品衔的道台。倘若没有这次战争,他很可能还在某个书院里日夜攻读举业,能中举已是大幸;依其诗文,大概多半中不了举。他也很可能在四处寻找出路,往来北京、长沙及湘乡县之间,居无定所,职无主业;依其性格,必定在郁闷烦躁中虚掷岁月。幸而战争起来,给他这样一个契机,让他迅速崛起,有权有势,有官有位。对于那些身处下层又渴望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来说,“天下大乱”真是太好不过了!当然,也要靠运气,老六运气就不好!老幺运气也不好。在后面的“评点”中我们再来说他。
老九有个习惯,打完一仗后便要离开军营回湘乡住一段时期,名曰休息探亲,其实不这么简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也留在以后再来说。
这两兄弟在这封信里谈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即张运兰、王文瑞带来攻打景德镇的四千人回湖南救援宝庆的事。
前次点评里说到曾氏不乐意去四川,以景德镇未打下作为一个理由。不料,此城很快打下,这个理由没有了。假若曾氏是一个绝不考虑个人得失、绝对听从朝廷调遣的人,他此刻可以不命令张、王回援宝庆,而是挈qie之赴川。军令如山,即便勇丁回家心切,半途逃逸,但若杀他几个逃兵,谅必可以制止住。一切都在统领者的手里。曾氏这样做,无非是对朝廷命令的软抵抗而已。但自古“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无论为国家还是为曾氏个人计,无川督实职而领兵入川,都不是一条上策,曾氏不执行亦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