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自然凉
一一顺致端午节安康
奶奶在世时,夏日的夜晚,那時沒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的。闷热的夏夜,只有扇子带来许些的凉快感,记得我们的扇子上用毛笔写道:“扇子有清风,時時拿手中,谁要问我借,待到秋凉中。”那时人手一扇,是不(愿)易借予他人的。而我的奶奶往往在纳了一会凉后,总会讲:“心定自然凉,穿衣乘凉,不如脱衣上床。”尔后,就进房间去睡觉了。我们躺在屋外的凉床上,还有“热得架不住”的赶脚,当时还真觉得奶奶有点不可理喻啊?!后来读了有关文章,懂得了“心静自然凉”,还蛮富有哲理。奶奶没有文化,但她老人家的一些言行颇含哲思,这也显露出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慧。
“心静自然凉”是讲,心静是在炎炎的夏夜里,寻找一种清静的状态,减少和消除不良心绪对自已的影响,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按医学道理来讲,心静在一定程度上,减慢释缓了因不良心绪导致的人体血液循环加速的流动,从而避免了因个人的情绪,而对人体温的特殊作用。
翻阅有关史料,求助“度娘”,发现实际上,“心静自然凉”还是名门大枷们、贵族仕大夫乃至皇帝的养生之道。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的训话,而编辑成的《庭训格言》,内中就有一则训文日为:《心静自然凉》,其大意就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盛夏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还指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感阴在内,倘取一時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時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入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所致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一个酷暑难耐的午后,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禅房内很安静地坐着,白居易摇着扇子说:“禅师!这里好热哦,屋外银杏树的树荫下凉快些,你怎么不到屋外的银杏树荫下去纳凉?”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呀!”白居易见此有所感悟,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高濂曾记载了夏季养生之道,“夏季炎热,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散热由心静,心静则身凉,这是古今认同的消暑之道。
想想以前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的日子,人们充其量就是把扇摇,“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有钱的人家也只能雇佣人给他们打扇解热。人们还是凭着心静自然凉,无鱼水自清,而求得了自然安度苦夏的,这才是消暑的至上的法宝。
心静自然凉,本义上是讲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的意思。后世哲人“与时俱进”延伸之,泛指特喻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時,要淡定淡定,以一颗平静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生活中的疑难杂症问题。古语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无欲,则心静,不要祈求回报,但求无悔付出,心静自然凉。一杯清茶、二盏淡酒、邀三五知已,诉七八句衷肠,道九分珍重,怀十分真诚,或伤感、或狂乐;不顾彼此之隔阂、不顾市俗之势利、不顾世间之浮躁;如此人生,快哉乐哉,不亦自在乎!
撰写此文正值已亥年端午节的前夜,端午一过,暑气就不期而袭了,伏天也将至了。愿诸位“心定自然凉”地度过苦夏。
顺致诸位端午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