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随感
——我读到了北京情结
文/衣者郭郭
暑假时买的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本来想着读来给孩子听的,却不知读了两次后发觉孩子没什么兴味,便也就识趣地不再读给她听了,倒是我自己,竟喜爱读起来。
我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还标着语文阅读推荐丛书系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何时起犯上的这种毛病,买书总喜欢挑出版社,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愣只认人文的,如果是外国书籍,硬是要加上名著名译的,总喜欢找好的版本和译本,当然,如若没有,别的出版社也是会看的,比如,看严歌苓的小说,张爱玲的,如果出版社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作者较著名的话,那便可不去计较,国内如果好的作家,即便出版社不那么好,书的内容也是可以看可以学到东西的,也就无所谓出版社的好坏了。
《城南旧事》收罗了作者京味十足的几篇作品,如《惠安馆》写的疯女人、《我们看海去》写的躲在草丛里的小偷儿、《兰姨娘》里的兰姨娘与德先叔、《驴打滚儿》中的宋妈和她的男人及孩子们、《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写英子的爸爸和爸爸的花儿。
这五篇作品中的疯女人、小偷儿、兰姨娘和德先叔以及宋妈都曾和英子朝夕相伴过,但最后却又一 一地离她而去。到了最后一篇,连她最爱的爸爸,严厉又慈爱的爸爸也离“我”而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从此“我”的肩膀上被放上了长女的责任,童年的快乐生活便远远地去了。但就这些记忆,仿佛也像烙印一样,印在了她记忆的最深处,时常让她回味,让她不断地回忆起过往的那些旧事。
作品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稚嫩且真诚的表达方式,描写了英子面对大人世界里的“疯子”与“正常人”、“好人”和“坏人”等等一系列人生难题时候的困惑,通过英子的视角观察到的大人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及众多无奈。从单纯明媚、快乐阳光到愁肠百结,篇篇均以悲剧收场,读来感慨万千。
而我读到的却作者的北京情结。
北京,她就有这些魅力。让你爱,爱不得,恨吧,又恨不起的一座城市。
很多很多年以前,认识的一个友人,为他践行时,他说过的话:太喜欢北京了,但北京太苦,每天光从西客站辗转到国贸上班,花在来回上班路上的时间就有四个多小时之久,觉得太浪费生命了,但若想节约时间,想在单位就近租一套房子又谈何容易,租金贵得离谱,压根就不敢想。
于是,他为了不耽误时间,回乐山去考了公务员。
还有一位,他央美毕业面临就业时,他也多想留在北京呀,看着与他同届的同学都兴致勃勃地,希望满满地选择了不工作不上班,只为能留在北京,竟想着一开始就靠创作赚钱养活自己时,他却选择离开了北京,到祖国的南端一所高校里教书,一边工作一边创作。
而我,当初也是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多的美好来到了北京,可现实却让我无所适从,最后也选择回到了家乡的省会城市里发展。
最后都选择离开了,北京太高压,能留着的却也总在底层,买不起房子,给不了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更无从谈起给家人幸福的生活。所以,潇洒地挥一挥衣袖,走了,虽有所不甘,但人生短短就那么几十年,何必苦苦挣扎。
唉,读着《城南旧事》,又让我回忆起北京的诸多往事,回忆起每周末必去的潘家园淘旧书,还有喜欢逛的北大、清华园等地儿,还有一蹲就一整天的西单图书大厦。
你们那么的美好,可却与我无缘。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来过了,吸收过北京的光和日月,我浸染过北京的一些味儿,不管走到哪儿,不管身将何处,我仍不无骄傲、自豪地说:北京,是一座值得人爱的城市。
正像我的朋友说的:就算是难过悲伤时,走一遭北京的街头,再回家来时,也是收获满满的,难过悲伤早已烟消云散,留在脑海的是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