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骂人或咒人的时候有一句“名言”叫“不得好死”,那怎样的死才算是好死呢
死亡的过程视乎比较容易区分好坏:除开“死于非命”的死比如战争、天灾人祸、疾病缠身等的死视乎都应该是好死了。可剩下的只有正常老死、睡梦中离世了。
可有多少人真能在睡梦中死去?有多少人可以不受病痛折磨安然离开,都说“生老病死”,“老死”之间还隔着一个病呢!
古人在《书经‧洪范篇》中讲到人的五种福份,分别是长寿、富有、健康平安、积德做善事和善终。一句话就是“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最好的善终了。活得很久,还要富有,生命最后,死在自己家中,不得不说这真是最有福份、最美好的人生“谢幕”了。
可惜,这种善终,终究只能做为人生结局的“理想”标准。理想性高,实现性却低。现代人有可能活得长寿,却不一定能都富有,活得久却难免病痛,积德做善事问题不大,但要“寿终正寝”就不太容易了。
难道我们都只能“不得善终”吗?
其实我觉得可以把“善终”的概念扩大一些、具体一些、实现性可以再高一些。要达到“善终”的结果,不仅只求个“好死”,还要有正确的死亡观念、明确的死亡态度、温暖的临终关怀,再加上拥有生命最后的尊严,这才是最实在、最完整、也最能实现的“善终”!
国外就曾有学者针对临终病患的照顾者进行“善终”状况调查,发现这些照顾者在看护“善终者”时,发现“善终者”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愿意聆听痛苦的真相、会进行生命回顾、能保持幽默感、拥有重要他人的陪伴、能用身体表达关爱,以及谈论灵性议题等。
佛教密宗对于死亡向有其独特的解脱之道。不少西藏人在年老退休后,常常去朝圣或拜见上师,专心修行,其中他们必修的一门教法就是修“颇瓦法”(又名往生法,一种意识转换的修练方法),即为死亡做准备。他们用一种很健康、主动、慎重的心态来面对死亡,把死亡当成高中升大学一样来准备和面对,临死之际还会找来修习高深的上师来帮助自己顺利死亡,让上师引导自己顺利往生。
西藏人因为足够的认识死亡,透悉生命的整个圆满过程,他们不畏惧死亡。最难得的是,他们知道临终前的身体疾痛是免不了的,但是他们能用“转换意识”(即练习“颇瓦法”)来克服身体疾痛。这种正面、积极、坦然、无畏且准备的态度,实在是常人难以做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效仿的。
要得“善终”,最基础的应从平日的死亡观念开始建构起。只求“好死”绝对是不够的。正如西藏人一般,如果他们不是平日就有宗教信仰,有坚定且清晰的死亡和往生观念,他们断然无法这么坦然的面对死亡,并且修习死亡解脱之道。(曾经亲眼目睹爷爷奶奶病痛离世,奶奶的过程尤其深刻,一边流泪一边拉着我爸爸的手要我爸爸救她,那种对死亡的恐惧跟奶奶平时很少思考死亡有关吧)
除了第一要在平日学习建立坦然、正确的生死观念,要得善终还应该有下面几点:
第二是老年后能学习面对和接受病痛,并拥有高尊严、高度自主、高生活品质的老年生活。
第三个是临终前身体受到完善、专业、温暖的医疗照护。生命不做无意义的延长,但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应当有所争取。
第四个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有充分的准备,能自主、清楚地做抉择,并完成人生回顾,心中了无牵挂。(其实每次做义工去敬老院的时候会想和老人聊聊是否有人生遗憾想要弥补,可又怕这个话题一出勾起老人的痛苦)
第五个是身后事有清楚和详细的交代,子孙和重要亲友陪伴左右,能与重要亲人做生死告别,彼此心灵交流。
第六个是预先嘱咐的丧礼后事能,家人和子孙能完全尊重,并且以坦然、接受的态度处理死亡这件事。
其实这几点中的后面几点不算太难,倒是第一点才是最难吧,世人平日能有几个有事没事去思考“死亡”这档子事呢,活着还不够折腾的呢,哪有时间!
这几点也不过是给人生划一个完美的句号,何况中国还有一句名言“好死不如赖活”呢,所以更值得思考的是怎么去活着,曾经看了复旦大学于娟教授的死亡笔记《此生未完成》后就想一个问题“此生何以完成”,希望我能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