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个探索生命意义的话题。
文学史是个很有趣的课,开学那会他就是这么讲的:这门课不同于其他课。然后,上了几周他的课后,发现,他真的做到了把课讲得很有趣。
开始享受他上的课。以前上中文课的老师都特别活泼,然而,这位老师的出现,才真正彻底让我觉得这样的课才是我最想要的课。
没有讲得特别激动人心,没有手舞足蹈,他总是很安静地在讲台上给我们讲当天要讲的知识,娓娓道来,不慌不忙,偶尔喝上几口水,就像在讲故事一样,一步步地渗入人心。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
可能这与我长大后的性格一样,慢慢悠悠,虽然慌张,也不着急,更多的是愿意听别人慢慢地讲。就像喝水一样,即使我很饥渴,也不会大口大口地咽下去,知道这样对我来讲起不到任何作用。
读书学习就是一个慢慢来才比较快的节奏,如果我们都急于求成,表面上看起来读了很多学了不少,可细细回想,那些知识其实都没吸收,急功近利,反而看不到效果。
嗯,梁静茹的歌词里又唱到,有些事情急不来。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
*
我是个一旦专注起来就很容易陷入其中的那种人,同时反感别人在我全神贯注的时候与我聊天。当然了,大多数我自会做出手势让他理解。毕竟,上课的那四十五分钟我是聚精会神投入听课当中,不愿放过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一分一秒,较注重老师讲的课本之外的东西。
这也是我为什么可以和同个课室的人在听课的时候得到的东西会比别人多,想法也会特别。这是课堂上除了基本知识我还能学到的。
不是所有人生来都一样,一样天资聪明。我就是那个本就不聪明不优秀的女学生,只是想与众不同而已。
从前,我不知道我除了可以获取本该获取的知识之外,我还可以让自己得到些什么。每天的上课没意思极了。
可在后来,不打盹的课堂上我发现了这个规律,有趣的老师不会一味讲课,而且延伸的知识都很新颖以及有特点。
*
文学史老师是个帅气内敛的中年男人,他讲到做饭一事,说自己不会做饭,并且认为这是个很枯燥的事情,每天重复吃饭做饭觉得人生很无趣,怎么会有人喜欢这样的事,所以他很佩服那些喜欢做饭的人。我欣赏他这个观点但是不赞同啊,讲得虽然很有道理,吃饭做饭是个枯燥的事情,可放我身上就不一样了,我爱做饭,还可以变着花样去做,这个乐子要喜欢做饭的人才感悟得到。嗯,一想到我会这么想顿时觉得做饭真的很好玩。
他讲到理解一词,他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最大的理解就是不理解。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对方,你不是他,你不会知道他失去亲人的难过,你不是他,也不知道他失去恋人的难受,你不是他,不能说理解他。
先来说说,在这之前,我所认为的理解就是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过,所以我就知道你的感受,并且相差不了多少,就是理解。但是我不足以拿理解来解释我这个感受。在这方面我们的观点居然是一样的。欣喜若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都不敢说感同身受一类的话,只因为我不是你。
同样的,我可以在他的观点中延伸我的想法,我发现我这样经常性的思考着在别人看来很无用的问题,思考人生和梳理人生本是痛苦的事情,让它顺其自然吧,越想脑海里堆积的事情越多就会越复杂,为什么要自己折磨自己?那我该怎么办?不思考更痛苦。反过来想,只有去想了,我才能更好得活着,我才知道为什么我要活着,每天活着有什么意义,而且,这些问题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得了的,人生路漫漫,除了我自己,没人可以帮我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更需要思考。
我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回归到上课中,在老师讲的话中,我喜欢从中提炼出我想要的逻辑和观点。
我懂得利用他们低头记做笔记的时间把老师所分享的与课本之外的东西记住了,且会及时总结在本子上或课本上,这是除了课本之外我每节都会自动获取很多我想得到与别人与众不同的东西。
*
这几年的学习中,想法多于笔记。我一路记了下来,每次在以后很长很长的日子里我翻开那些课本,笔记本的时候,都会被自己当年的这些印记影响着我一部分的生活。我没有刻意去记住这些话,也没有刻意去理解,只是慢慢地我在生活的某个瞬间会突然想起来,或是当初不明白的在经历些许事情后,我释然了。
其实,它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样的学习能力我不是天生的,因为会珍惜,在生活上我多了一份对人对事的敏感,再思考,而且善于观察就是我最大的特点,基于观察力强,思考的东西也随之而来。
不是因为我的思考才让我学会了学习,正是当我认真对待学习后,才知道思考于我而言是探索生命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