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粲然 繁花依旧
——观《繁花》后
森云
整日介忙忙碌碌,看到电视剧《繁花》后,心里猛一触动,才想起自己早已是个异化的人,许久没写过影评剧评了,久违得很;但似乎感觉又回来了一点儿,就有些想动笔的瘙痒难耐。
有观众说王家卫轻易不出手,果然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就降维打击了剧圈。是啊,我觉得虽然这评论略显夸张,但至少说明墨镜哥有自己的独特品味,也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一下子把大家观剧的口味养刁了。
这部剧非线性的结构叙事很独特,并不是从起源~递进~冲突~高潮~结局的传统简单叙事来进行,而是围绕人物的情感来层层剥茧,虽然初始有些不明所以,但顺着不同层次的结构叙事进入后,顿感丝滑无比。从我目前看到的集数讲,正所谓“1-2集迷迷糊糊,3-4集马马虎虎,5-6集嗯嗯嗯嗯、7-8集哎呦哎呦、9-10集我好上头”。
比如,开头就是1992年宝总叱咤黄河路的一段高潮戏,立个flag和扣子,戛然而止,然后返回头讲了阿宝拜师爷叔学艺,一般以为这就是倒叙结构,岂料电视剧再次迅速返回高潮戏后的1993年,开始正常叙事,随着黄河路线和炒股小舰队线、李李~众老板娘的争斗线、爷叔金科汪小姐的27号线、宝总玲子的夜东京线等主或次、明或暗的各条人物空间线依次交错、闪回、展开,人物的性格情绪渐渐饱满充沛,故事的脉络渐渐清晰明朗。这种以人物侧面肖象刻画和人物情感延伸来引出故事的做法,简直是不可复制的、利用天赋讲故事的天才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王家卫的独特“第六感”,你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故事线,这不是降维打击是什么呢?!
《繁花》在特有的光影氛围里,营造出了我们熟悉的王家卫电影味道,他启用了一帮上海出生成长的演员出演,也的确有海派的腔调。可开始我看着总觉着别扭:说明了是那个年代,美工也很费心地布景还原,可我毕竟经历过那个年代(虽然那时还是少年),也在上海待过六年(虽然比电视剧的时期略晚),总感觉人物的穿着、对白不像那个年代的,有点别扭,甚至有时候还有股民国风、港风的味道,花样年华、2046恍在眼前。后来我明白了:港风是香港独特的生活(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生活)、文化风格集合体,而且它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美食、时尚和生活方式,同样适合于上海,而且电视剧也不是纪录片,不必完全如实呈现,适度的美化美感当然也是必要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明白了王家卫为何看中《繁花》并改编成电视剧,他大概想把港片的元素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浪来一个碰撞。所以那不是真正的上海,那是王家卫想要的上海,他只是借一个上海的壳,讲他自己想讲给大家的故事。
和他的电影一样,《繁花》拍摄了三年,也是慢工出细活、折磨死演员不偿命的那种,一度让胡歌和唐嫣差点被误会退出娱乐圈。但令人惊喜的是,《繁花》并不是王家卫以往电影风格的简单复制,影像画面不再只是唯美而忧愁,那些后现代的晦涩台词明显变少了很多,墨镜哥开始接触了烟火气。也不只是少年旧梦、人间烟火,斑斓记忆,声色犬马……我想,大概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改革开放故事,真的能给王导以灵感,使《繁花》显得更加大气磅礴、爱意深沉,如厚土无言、润树以出。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关系,犹如一张纠缠的网:人物台词短促却又煽情,情绪内敛而又饱满,在舒缓却又紧张的情节中,王家卫让我们随着人物紧张、跟着角色喜悦,内心跟着人物产生一波又一波的共鸣,哪怕走入我们视野的,只是配角,这也许就是他的功力所在罢。
剧作的惊喜还有很多,我们看到了儿时的“济公”~游本昌,看到了出演过彭大元帅和一系列警察角色、满脸正气的董勇在里面居然演了搞笑担当~范总,我们还看到了《武林外传》里的秀才喻恩泰、著名导演张建亚、“武松”变花痴的陈龙,以及一众久违银幕的上影厂老演员们……戏骨们果然还是老辣,所有的这一切,汇在一起,终于水到渠成,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更精进的电视剧。享受之余,我也对未来的影视剧有了更多憧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