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梅珍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朗朗上口的童谣,或许已经撩起好多人对童年时期年味的回忆。腊八的到来,意味着春节(也就是传统的过年)序幕已经拉开。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家家户户都充溢着祥和、快乐、忙碌……你家这样准备好了吗?你家那样准备好了吗?这样的见面寒暄,好像已经成了年前互相交流的话题了。
一提到年味,不得不让我想起童年时那些过年时期的一些回忆。虽然童谣里唱的是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我的记忆中是小时候因为生活条件差,还没有从腊八开始就有年味儿,让我真正感觉到有年味的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扫尘之后,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剃头、洗被褥、洗年澡、磨豆腐、炒瓜子花生、炸米棒、杀猪、捉鱼……那时候的经济条件真的很差,记得那时候村上很多人家都养猪,但是真的到过年能够家里杀一头猪过年的却很少,一般都是其中有几家杀了猪,村民们就出一部分钱你家弄两斤,他家弄三斤,这样家家既有放心的猪肉吃,又不会花太多的钱,杀猪的人家也会有一点收入。还有那时候村子上也会有几户人家有鱼塘,到临近年关的时候,也会用拖拉机带动水泵把鱼塘里的水打干,然后将鱼捉上来,尽管看着那些穿着黑乎乎的皮衩捉鱼的人,还弄得满身是稀河泥,像是平时大人所说的老拐子(拐小孩的人),略有点害怕,但看着河里面水被抽干,大大小小六神无主的鱼活蹦乱跳,被捉鱼的人捉上来放到柳条编的柳框里、以及竹篾编制的大面竹篮里,那情景可是非常喜人的场面,很多人都会像看热闹一样,当然我和村里的孩子一样忍不住会去转悠,那些情景至今难忘。捉上来的鱼,和猪肉差不多,也基本上都是村上人各家分分。还记得过年时每家都要贴对联,我印象中家里快要到过年贴的那些对联时,都是买了红纸回来,裁成对联大小,然后请村上人用毛笔写。因为买红纸比买对联要便宜很多,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采取这种方法。记得我们村上有一位先生是在小学教书,村民们都认为他是我们村上非常有文化的人,不仅能教书又写得一手好字。因为他姓万,平时村民们都尊敬的称他为万先生。万先生不但有文化,写的一手好字,也是一个很热情的人,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夹着红纸来到他家,每年都跟约定好了似的,他自然也就将家里的八仙桌子搬出来往院心一放,拿出笔墨,为村民们挥毫泼墨,写出一副副吉祥如意的对联。他不停的写,不停的写,村民们在一边看着他写,也帮不上啥忙,就等着写好的墨汁干着,一边欣赏着一副副对联,聊聊家常,最后将万先生写好的对联拿回家,等到年三十晚上贴在自家的门上,迎接新年的到来。年初一吃了开口糕之后,爸爸就会把准备好的小挂鞭点燃,一手提着挂鞭一手开门,我们也会在新年的鞭炮声中醒来,去捡那些没有炸开的小挂鞭,之后悄悄的放到火盆里,片刻便会听到“砰”的一声,大人们会被吓得一惊,而我们却调皮的乐在其中。
小时候我还特别喜欢过年时蒸包子的情景。平时也很少蒸包子,即使蒸包子,也不会蒸多少,过年时的那包子呀,不仅仅是包子蒸的多,品种也多,有黑芝麻红糖馅的,有豆腐青菜猪油渣馅的……我也很乐于参与其中,那时蒸包子没有发酵粉,都是用糕头发了几天,等面发好之后,再兑上食用碱水,揉成面团,切成小块,包包子,这可是我很喜欢的事情了。爸爸不喜欢包包子,他都是从草剁上扯了一大堆草,坐在灶门口烧锅。妈妈一直夸我和姐姐手巧,因此得到夸奖的我们也很乐于做这些包包子之类的事,也就用不着爸爸上手了。包好,够一锅的,就放到锅上蒸,看着渐渐冒起的热气,就忍不住想尝一个,妈妈就会跟我们说,你们把这锅包好,之前的那锅就能差不多熟了。就这样,一边包一边吃,一边吃一边包,吃的有点噎了渴了,就舀些蒸笼下面的水喝喝,其它什么都不要了,因那时蒸包子馒头都放碱,蒸笼下面的水会泛出黄黄的颜色,看着更是喜欢,喝着更是开心。就那样,当做晚饭,能把肚子吃的滚圆。因冬天比较冷,蒸包子时候,会把灶屋的门关起来,连续蒸了几锅包子,屋里的蒸汽和香气弥漫着整个灶屋,就感觉自己如同是在天堂上一样有着仙气般的美感。
现如今,多少年过去了,那样的情景,虽然令人难忘,但我也喜欢现在新时代社会的年味。现在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年味更有文化色彩,现在每年广场上都会有书法家挥毫泼墨,为村民们书写对联并免费赠送,过年时也会有猜谜语得奖品的活动,春节期间还有政府部门为村民们免费播放电影,免费的文艺演出为大家展演,什么摄影展、书画展,真是应有尽有。新时代的年味不是淡了,而是更有文化色彩了,在物质生活丰盈的时代,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我喜欢小时候的年味,也喜欢现在的年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感谢国家为每个家庭带来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更有特色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