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一部剧,越看越有意思。那就是《大江大河》。2018年整体来说国产电视剧不成气候,烂片迭出,大火特火的《延禧攻略》也不是我愿意看的类型。意外地在这一年的尾声,终于出了一部有良心的精品。也算让2018年结束的不那么难看。
《大江大河》讲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底层人民的探索与变革。其实刚开始看到是这个题材时,我没有兴趣。后来得知是正午阳光出品的,心想那说不定还不错,就看一看吧,没想到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你看,从这点来说,正午阳光成功了。至少它能给人一种“我拍出来的东西,一般都不会太差”的印象。
正午出产的剧口碑大都不错,而拍摄《大江大河》的导演,是导过《琅琊榜》、《欢乐颂1》的孔笙。这个题材本身并不讨喜,但正午用实力证明了,主旋律并非就一定等于无趣,并非一定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其实我一直对国产电视剧抱有很大的期待。
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在我看来,对于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电影的文化疏离感要比电视剧小很多。电影凝聚在90分钟里,台词更精练,情节更跌宕,节奏更紧凑。重情节轻细节,文化韵味就淡一些。因此电影是无国界的,不论哪个国家出产的电影,全世界人民接受起来都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即便像印度电影这样载歌载舞,文化特征比较强的。受情节的影响与时间的限制,观众所能感受到的文化隔阂也很微弱。
但电视剧不一样,一集45分钟,20-50集的时长,就决定了它必须要展开大量的细节。因此电视剧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信息自然就更丰富一些。
美剧节奏快,爱打造超级英雄,感情线混乱;
英剧绅士又犀利,冷幽默,讽刺社会;
日剧温吞,爱讲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人性底下的那些东西。
但是舶来品,新鲜感是远远大于共鸣的。中国人生来就浸染在中国文化里,在国产剧里才能找到最大的共鸣。对性开放,一个月换八个男朋友,或者见人就鞠躬,礼貌而疏离,这些影视剧让我们得以一窥异国文化,也新鲜,也有趣。但那毕竟不是我们的生活。而共鸣似乎是电视剧里更重要,或者说更能出彩的一样东西。
因此,如果同样精彩的美剧日剧与国产剧相比,我一定更愿意看国产剧。然而外剧在国内更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纯粹是因为这些年的国产剧真的很令人失望。
好在这一两年好了一些些,每年至少还能出那么一两部良心好剧。
观众是既好骗又难骗的。
虽然现在影视是资本的市场,是流量的市场,有时会令人恨铁不成钢地,心想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追逐毫无演技的流量明星,给烂剧捧场,不禁疑惑哪来这么多没眼力的,都烂成那样了还判断不出来?气的你都想晃晃他们脑袋里的水。
但其实不用太操心,观众并不傻。数据最终还是会说明问题,流量剧只是呈现了虚假的繁荣,盲目追逐明星的粉丝虽然多,但在亿万级的观众基数下,最终的选择还是诚实的,大家都会看好剧,大家也都会判断什么才是好剧。
其实我们老百姓对电视剧的要求高也不高,剧情不离谱,台词不生硬,演技不尴尬,这就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要求。若是人物性格更立体一些,对话更生动有趣一些,那就不难被认为是好剧。
《大江大河》目前豆瓣评分8.9分,应该是2018年国产剧的最高评分了。关键是年轻人也爱看。一部讲述改革开放的电视剧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算是很不错。在我眼里,它之所以能拍的好,第一个原因是演员选的好:
说实话,农村生活不好拍,年轻人都喜欢时尚靓丽的生活。田里种地,与时尚绝缘。虽然很接地气,但又难免落的土气。像《乡村爱情故事》,其实很有意思,但受众有限。2014年吴秀波拍了部《马向阳下乡记》,也是农村故事,讲的是城里人到乡下当书记,虽然口碑还可以,但看的人也很少。毕竟年轻人是观剧主体,所以拍农村剧是挺难的。
因此,正午拍《大江大河》,也挑选“流量“明星。这些主演能吸引来年轻人的流量,但他们都是有演技的”流量明星“。我现在才看到15集,主要是王凯、杨烁、童瑶的戏份。
王凯也不年轻了,但15年因《琅琊榜》、《伪装者》才得以火起来。长得好看演技也不错,之后却没有什么太有代表性的作品,什么《他来了,请闭眼》(很遗憾这部剧也是正午的),甚至还和陈乔恩演了一部狗血爱情烂剧《放弃我,抓紧我》。让人一度担心挺好的一个演员,怎么戏路似乎又从宽变窄了,难道从此以后就定型了,只会演那种冷冷的公子哥了吗?
好在没有,这次王凯在《大江大河》里演一个执着,有理想,又有点书呆子气的大学生宋运辉,那种一点点的木讷感和执拗感,他把握的很好,让人全然忘了他过去演的公子哥形象。
杨烁。杨烁之所以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因为《欢乐颂2》。但这部剧他得到评价是由盛转衰,很多人吐槽他演的小包总太油腻。从霸道总裁一下子转变为在《大江大河》里的村支书雷东宝,这落差还真是蛮大的。可能就是因为落差太大了,所以这部剧里唯一让我在一开始有些出戏的,就是杨烁。他藏起了身材,穿上了土土的军大衣,但是低沉的嗓音,还有略微卷曲的发型没变,而且在与宋运萍恋爱时,实在要算起来也有那么一丢丢的油腻感,让人忍不住想起小包总。但整体的度是好的。也是角色需要吧,这个年轻的村支书脑子活络,行动力强,胆大不怕事。这样的人有点跳脱感和浮夸感,于角色来说也是合理的。
童谣。之前隐约知道童瑶,是因为她长得实在太像章子怡了。但是一直没有什么作品。最近一部作品是和周迅的《如懿传》,在里面饰演反派人物慧贵妃,演的还算可爱,但由于《如懿传》整体不算出彩,因此也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
但这次在《大江大河》里她演一个农村女人,不施粉黛,完全素颜上镜。宋运萍的坚定,勇敢,恋爱时的羞涩,干农活的利索。一些小表情,小动作,她都把握的很好,让人完全忘了她上一个角色竟然是个雍容华贵的妃子。
还有其他配角。也是正午用惯的了几个演员。比如很百搭的王永泉。在大江大河里扮演一个永远叼着烟斗的老书记,他第一幕出场,披着件大衣在烤火,那种话不多,沉稳谨慎的农村老人家形象特别的真实。
还比如王宏,也是属于”总是看到他的脸,却不知道名字“的配角。
还有一个雷东宝的母亲,演员名叫苏小明,常年演妈妈。这部剧里把那种农村老太太演的很传神,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幕她在吃饭,端着碗,把嘴沿着碗边左右嗦拉,吃出唏里刷拉的动静,还有在村里和妇女们嚼舌根说儿媳妇坏话。我觉得她一定是去仔细观察和体验过农村老太太的样子,才能把细节演的这么还原。
我记得前两年我有次发了个微博,说最近电视剧怎么被面无表情的唐嫣给霸屏了?结果唐嫣的粉丝追过来骂我。后来我想想,其实一部剧烂,演员有责任,但不是全部。剧本的责任更大啊。就那么烂的剧本,换个好演员也演不出花来。
剧情可以夸张,但夸张不等于离谱啊,逻辑还是得讲的吧?人情事理还是要符合的吧?台词又总是那么苍白,就像程序自动生成的;人物又那么单薄,善善的那么极端,恶又恶的莫名奇妙。不知道编剧自己是不是真心相信自己写的故事。
还有一部分呢,就是抓住几个大IP来来回回翻拍,神雕侠侣已经拍了十几个版本了,各种款式各种风格已经百花齐花过了,也没拍出什么新的花样来,结果今年听说又要翻拍?
流星花园今天拍完明天拍,韩国的,日本的,隔个三两年再翻拍一次,就够吃好几年了。导致在网上看见特别多人问,怎么整天只知道翻拍,中国是不是特别缺编剧?
其实有很多优秀的小说都值得拍成影视作品。但如何将小说改编成精彩的剧本,也很考验编剧的功力。同样是讲述上世纪7、80年代,底层人物故事的《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小说本身很优秀,但翻拍成电视剧,却没什么人看,甚至大多数人不知道有这么个电视剧。主角也是有一定号召力的年轻演员:袁弘、佟丽娅,但是剧情表达与呈现方式太生硬了,很多对环境的描述以及角色的内心戏都用旁白的方式说出来。失了一份自然感与生动感。
《大江大河》的原著《大江东去》我没有读过,但剧本肯定是不错的。尤其是人物的台词设计,符合角色的语言习惯,有真实感而且还很有趣,我经常看着看着都笑出声来。它的好笑是那种自然淳朴的好笑,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能明白的好笑。不是直通通地逼着你笑,也不是做作的故作搞笑。就是看着情不禁会露出微笑。这就是作者与编剧强大的台词创作能力了。
其实,我这么喜欢《大江大河》,也因为它是对农村生活的一种再现。作为农村人,看到土房子,蓝布衫,大锅灶,黄土地,总是不免有种亲切感。想起小时候,爷爷种花生。到了暑假收获的季节,把一捆捆花生秧拉回家,再一秧秧地把花生摘下来。种花生拔花生不需要我们小孩子参与,但摘花生谁也逃不过。还得分配任务,来,一人三大捆。戴个大草帽,坐个小马扎,埋头机械又单调地不断摘着,不一会儿就弄的满身土尘。我摘的又慢,常常摘的愁眉苦脸。爷爷总是默默地帮我把我的那份解决掉。种花生不足以养家糊口,但一家人一年到头吃花生当个零嘴,榨花生油,煮花生糊糊,送城里的亲戚两袋,都是足够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这几年才加快的,所以其实很多80、90后都有农村生活的体验。所以,农村生活只要拍的好,真实生动,受众其实是很庞大的。
《大江大河》将近有50集,后面应该不止于农村,还会有他们各人在变革之下的事业探索与命运变迁,我很期待。
《大江大河》再一次证明了,只要肯用心,尊重作品,尊重观众,国产剧,是有能力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