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先收藏,后阅读。全文字数40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心理学,是去解释、预测、控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是需要实证的、实证可复现的、经过专家审议的严谨的科学。
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占卜、星相、通灵、迷信、“量子”。它首先基于概率,其次基于批判思考,最后基于实验。它能被证伪,或证实。
因为,我们总是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总结、吸收心理学上繁琐的推导和概念。
所以,我用30个小时,读完《社会心理学》,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其中最重要的30个心理学名词,尝试窥探这严谨科学的一角。
希望能引起你对心理学的注意,也助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别人。
本文属于数据分析心理学系列,第2篇文章。核心内容来自《社会心理学》(第8版,作者戴维·迈尔斯)。
我将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展开:
概念:定义,解释
举例:例子,类比
评价:好坏,应用
一、个体
1、事后聪明偏见
概念:在事后看待事情的结果,会认为比事前看,更加可预测。
举例:事后诸葛亮;我早就知道……
评价:事后聪明偏见,是站在当下的角度,看过去。要知道,现在掌握的信息,一定会比当初掌握的信息更全面。与其追悔莫及,不如分析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作为前车之鉴,防患于未然。
2、自我服务偏见
概念: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身,把差的结果归咎于环境。
举例:我赢了,因为技术好;我输了,因为这道题太难。
评价:每个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普遍高于均值。而事实上,每个人的行为表现都会趋近于均值,这叫做趋于均值回归。总有人好,总有人差。
3、双重态度系统
概念:个体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举例:“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评价:首先人是复杂的,表面上一套,内心里一套;其次人是矛盾的,明明很难受,偏偏要接受,明明很快乐,偏偏要拒绝。
4、习得性无助
概念: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个体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举例: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
评价:孩子在父母面前哭闹,因为ta知道会奏效;如果父母不闻不问,孩子也不再撒娇。这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失去。
5、自我妨碍
概念:个体设定障碍,阻挠自我成功。
举例:“摆烂”。
评价:一是为了降低预期,二是为了避免失败带来苦痛,三是为了将失败归咎于环境,所以提前“弃疗”。抛开包袱,动起来,“广阔的生命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6、验证性偏见
概念:基于某个错误信念,试图寻找支持性例证,而并非尝试去证明观念不成立。
举例:我认为它是对的,它就是对的。
评价: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总能够找到证实它的蛛丝马迹,同时自动忽略反向例证。很难一直保持客观和理性。
7、登门槛现象
概念: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就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
举例:新时代乞讨——先问路,再要钱。
评价:要留意你做的小承诺,要警惕别人用你的小承诺去提大要求。仔细想想,如果他一开始就提出这个要求,你会答应吗?你想给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什么。
8、自我知觉理论
概念: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然后给自己下结论。
举例:心情很差时,嘴巴上扬都会改变心情。
评价:自我知觉,缺少理性分析,故意忽略客观因素,形成偏见,内化态度。好消息是:假装的快乐,会带来真正的快乐;绷着脸,心情会越来越差!
9、过度合理化效应
概念:给人们过多的报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行为归因于报酬。
举例:给你少少的钱,你快乐地搬砖;给你多多的钱,你卖力地搬砖;不再给你钱,你生气放下了砖。
评价:财务自由的人,比钱包紧巴巴的人干活更认真、积极、富有创造力:因为前者是为了兴趣,后者是为了生存。
10、态度-依从-行为法则
概念:行为影响态度,行为重塑态度。
举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评价:小行为,大改变。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如果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自己,最好立即行动。
二、群体
1、从众
概念:参考他人,做出行为改变(服从)或信念改变(接纳)。
举例:别人做啥,我就做啥。
评价: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不用多想,一般是对的,照抄照搬当然是最省力的选择。从众可能导致盲目服从,借着法不责众的幌子做坏事。
2、释放效应
概念:一旦有一个人站出来表达不满,就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表达不满。
举例:“大禹治水, 堵不如疏”。
评价:两个组成因素——有榜样;有从众。所以,盖楼保持队形的时候,第一个保持队形的,和后续盖楼的,都很重要。
3、逆反心理
概念:为了恢复自由感,公然蔑视强制力量,做出与预期相反的行为。
举例:你让往东,我偏要往西。
评价:强烈的好奇心、自尊心和体验落差,都会导致逆反心理。压制产生逆反,逆反促使释放,释放带来反叛,反叛带来攻击。要缓解逆反心理,可以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看问题。
4、说服的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
概念:中心途径——引导主动思考;外周途径——不假思索接受外部线索。
举例: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评价:警惕那些凭借优雅的着装、诚恳的态度,对你滔滔不绝的中介。想想他正尝试用什么技巧去说服你。你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什么。
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概念:首因/近因效应——最先/最近出现的最有说服力。
举例:第一印象很重要;近期飞机失事,让我不敢乘飞机。
评价:两件事情接连出现,隔段时间进行评价,首因效应显著;两件事情间隔出现,立刻做出评价,近因效应显著。实际上只有综合考量,才能做出客观的评判。
6、社会懈怠
概念:群体的表现,不如个体表现加和。
举例:三个和尚没水喝。
评价:当群体福利好,没有个体考核,极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群体懈怠产生。如何保证公平,多劳多得,制定科学的个人考核机制,这是个难题。
7、去个体化
概念: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
举例:混入人群,胡作非为。
评价:群体足够大、个体特征被隐藏、经常进行“打鸡血”“洗脑”活动时,个体最容易把全部交给群体。从此以后,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
8、群体极化
概念: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举例:“网络喷子”。
评价:数学——100*1 = 100;心理学——100*1 = 1000。群体讨论,让坚定的更坚定,让固执的更固执。个体最初的那些怀疑去哪儿了?是否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呢?
9、群体思维
概念:在群体决策中,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
举例:我们认为它是对的,它就是对的。
评价:必须清除异议,这样才显现出团结一致。有时是为了群体好;有时是为了个人私欲。自由而团结、和谐而不同的群体,才是终极目标。
10、向上/向下社会比较
概念:将自己的能力与观点,与比自己好的/差的他人进行比较。
举例:“隔壁小孩”。
评价:不知不觉间,我们总会拿别人与自己比较。要比较可以,请秉承这个幸福准则吧:要想进步,比上不比下;要想快乐,比下不比上。
三、关系
1、替罪羊理论
概念: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时,我们会转移敌对方向。
举例:将遭遇的痛苦,发泄在无辜的路人身上。
评价:需求在不断增加,资源却永远匮乏。匮乏产生竞争,竞争产生冲突,冲突带来偏见。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我们就会寻找一个目标,来扮演罪魁祸首。
2、内群体偏见
概念:个体对本群体的偏袒和对他群体的不公,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越。
举例:我们的,就是好的;他们的,就是坏的。
评价:还会延伸出“外群体同质效应”,即忽略个体的特质,把外群体都想象成具有同样特质的一群人加以对待。
3、刻板印象威胁
概念:担心别人用负面刻板印象评价自己,结果反而验证了这种印象。
举例:好像别人觉得我很差,我就真的表现得很差。
评价:就算是别人贴一个片面的标签,自己的表现还是会受到影响。这种负面的自我验证,让自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你认为自己行或不行,你都是对的。
4、曝光效应
概念: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举例:我买的,就是好的。
评价: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不但包括姓氏,还包括与自己有关的人、地方和其他东西。本来不是很喜欢的东西,一旦买下,评价就会变高。要警惕那些不断在你耳边重复的广告。
5、吸引的匹配现象
概念:我们通常会接近那些在吸引力方面与自己大致匹配的人。
举例:鸡嫁鸡,狗嫁狗,烂簸箕配烂扫帚。
评价:亲密关系的秘密是匹配,外在与内在的匹配、付出与回报的匹配。我不信,一个人的付出,不奢求任何短期或长期的回报。孤掌难鸣,独木难支;十年饮冰,热血终凉。
6、情绪的两因素理论
概念:特定的情绪都有两个因素,认知标记与生理唤起。
举例:不要在老板心情差的时候,要求加薪。
评价:当一种情绪被唤起,如果刚好有人在身边,我们会把情绪归因于此人。要追求爱情,就多和ta一起去浪漫的地方,唤起这种幸福,然后幸福就会被归因于自己身上。
7、表露互惠效应
概念: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
举例:你不说,我不问,这就是隔阂。
评价:伴侣之间,互相倾诉尤为重要,就算是一件小事,互相评判,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你一句,我一句,互诉衷肠。
8、透明错觉
概念:高估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状态能力的倾向。
举例:“我以为你懂得每当我看着你”。
评价:衍生出——人众无知、旁观者效应。事实上,别人不懂我,我也不懂别人,因为大家对彼此的了解差不多。
9、和解的4C
概念:帮助人们化敌为友的4个建议:接触(Contact)、合作(Coope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调和(Conciliation)。
举例:我只有在接触他之后,才真正了解他。
评价:接触消除距离,合作构成群体,沟通了解彼此,调和达成共识。4C第一个就是接触,只有接触了,才有机会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10、和解套路:GRIT
概念:在和解的过程中,逐步(Graduat)、互惠(Reciprocat)、主动(Initiative)地减少紧张(Tension reduction)。
评价:退一步海阔天空。
评价:当初前苏联和漂亮国的和解、厉害国和漂亮国的建交,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你退一尺,我退一丈,互利互惠,和谐共处。
在接触了心理学后才知道,原来心理学说的,不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吗?
是,也不是——
心理学源于生活,分析个体和群体,与社会高度相关,去解释我们感同身受、早已烂熟于心的概念。
心理学止于科学,应用可重现的实验,凭借批判性的论证,结合专家审议,去预测、去影响复杂的未来。
此后,我希望自己不再发出事后诸葛亮般的感叹:哦,这个我学过的!
而是,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行动去改变:哦,这个我学过的!
最后,我想以幸福十讲(来自《追求幸福》),作为结尾,希望你在应用心理学的路上,获得自己的幸福:
幸福来自适应:立足当前,适应当下;
控制你的时间:仔细规划,慢慢进步;
展示幸福表情:假装快乐,也会快乐;
专注工作娱乐:全神贯注,体验心流;
每天适量运动:定期运动,健体康心;
保证足够睡眠:早睡早起,头脑清醒;
保持亲密关系:真诚以待,互相扶持;
培养利他主义:推己及人,分享快乐;
记录感恩日记:积极思考,体验幸福;
照顾精神自我:坚定信念,保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