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哦,走路带风的我回来了。
这是一篇随笔,因为很久没有写推送了,紧绷着的那根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一下子也没想到什么合适的话题,就随便说说最近的想法吧,我需要一点时间,慢慢地找回鸡汤狗的感觉。
此刻坐在寝室书桌前,桌上放着的都是关于毕业论文的材料。每天依旧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实在没有什么要说的,每天只是在课程表的小隔间徘徊着,在脑子里过着的任务清单里的一行一列中消耗自己。
说实话,这一年没多少课,却身心俱疲。填写过的高校毕业生登记表,纸质很好,白得直泛冷光。里面有很多小格子,需要你填上自己的各类基本信息、在校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等等等等。
这样的东西从小到大不知道填过多少次,需要我们努力地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回想进行浓缩,再提取出一些貌似闪亮的色彩拼贴上去,形成完整的可以看的图画。我有能力把这张表格填满,可写的时候也会有些失落,所以那表格是我最快完成的,这样失落感会减少一些。
其实我自己就是我最好的作品,比我得到的每一个奖项都有说服力。可惜的是我并没有机会去展示给谁看,社会只看数据,看我们的头衔,看我们的奖项,看我们在某个群体里是否有过出众的瞬间,他不会在乎我们为了这一瞬间的绽放,续了多少燃料。
就算有一天我们填满了自己的敲门砖,还是会觉得它平凡无趣。
焦虑这种东西是可以被感知的,特别是其他人的焦虑,因为它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可以说非常强大。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整天看剧的同学收起了手机电脑ipad,打游戏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截了图片要卸载各种游戏,有人开始想办法弄到假条去实习,也有人默默地关注了知乎里的考研话题...…
大家其实都不傻,知道时间到了,需要另谋出路的时间到了,然后周围的高气压就这么来了。
大四时折磨人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不确定感。这个时候,大方向都确定了,考研的人已经复习到第二第三轮,找工作的也在微信里默默地备注了几个HR,出国的文书也差不多打理齐全,创业的也开始西装革履地出入在相关场合,考证的也整天泡在图书管里,无论哪种人,都知道自己现在走在什么路上,只不过这条路是否畅通,自己能走多远,并不清楚。
真正让大四生感到不开心的是那种不确定感和落差感。无法去掂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无法确定自己能否成为与社交媒体里展现的相符合的形象。也许自己还不敢勇敢定位吧,要我说,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太快会走乱每一步。
嗯哼,不知所措的时刻即将来到。因为能让自己在校园里昂起头来的东西,进入社会没用了。
半个月前看到一朋友发了条朋友圈:“大四太苦了...太苦了…”
下面的留言都是我们同届的:
“同同同同同..”
“+10086”
“就是啊!“
毕业一两年的学长学姐反而过来人般唏嘘调侃着:
“大四结束你就知道现在的辛苦都是浮云…”
“天呐你才大四,好想把叫苦的你打死打死打死…”
“还是毕业论文不够难啊…竟然有时间喊苦…”
“珍惜吧,大学的快乐你只有毕业才懂”
我郑重地点了一个赞,不知该评论着什么。
也是这个叫苦的朋友,在前几天秀出了某个专业大赛的证书和奖杯,照片中的他意气风发,拿着证书和奖杯笑得很灿烂。
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两种情况是否矛盾,因为大四是一段魔幻的时期,狂喜和刺痛,快乐和压力交织在一起,把人逼疯,反正怎么都能刺激你就对了。你可以一边站在颁奖台上接受闪光灯和众人的喝彩,卸完妆之后回到没人的化妆间依然愁眉紧锁,我得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不开心。
那种看起来光鲜的荣誉,就像一颗糖,甜一会儿味道就消失了。可你明白,糖不管饱,你需要吃饭,虽然真正有营养的东西都是你不喜欢的。
学校里的那些小小的成绩和经历,太像过家家了。
常常有人评价我看起来很有主见,很有自己的打算,所以并不轻易被外界动摇。本来我不信,别人这么说说多了,我就还真以为自己是什么都想得明白的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曾自以为地觉得脚下的路会通往某个不错的远方,只要往着既定的路走下去,带着在校园里的那种不必担忧未来的理想主义继续理想下去。
这一年来,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千奇百怪,有的我很喜欢,有的我不想再见第二面。好多家人朋友对你众说纷谈,给你这意见,那建议,后来自己的决定就变成了为了什么而做。
他们给了我非常多的灵感,也让我对于当下的生活有很多反思,我忽然发现自己在一个小圈子里沉溺了太久,就轻易地被一些廉价的,稚气的成就感打发了。但话说回来,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你没有能力,不是指你自己不行,而是你的家庭做不到对你的全面支持,年轻是资本,但是这资本的作用也是有前提的不是。
大四的痛苦,是我自己给自己扇的一记巴掌。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眼之所见的一切都当作整个世界,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还不错,并且靠着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就混下去。毕业了你就要混社会了,那是深渊,是徘徊是坠落,你都是在深渊处。
大四的痛苦,是我自己给自己扇的一记巴掌,告诉自己如果还有闲工夫去矫情以及纠结他人的评价和看法,一定是还不够忙,事情还不够紧急,还不够珍惜当下。这是我自己想着的,所以我也没那闲工夫操心别人,我不发表任何规劝他人的话语,因为我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对等回报,所以自己给自己的就是最好了。
从来都不是做一件事情就爱上一件事情。我们只不过是把自己变成一片试纸,完全浸透其中,然后看自己能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承认自己还在摸索,并且持续地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与外界发生联系,发生反应。至于是物理,生物还是化学反应,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了。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人生的这张蓝图,总设计师绝对不是二十出头的自己。他们只有发言权,没有决定权。他们只需要去拓宽自己,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去接触更多更多千奇百怪的人和世界上光怪陆离的瞬间,他们是动人的半成品。
时光打磨,岁月再蹉跎,冷静下来的我们,也许会有那么完整的一点点可能。
所以,来日方长,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