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八讲:舜为什么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神奇且神秘的一个时期,就是三圣治世时期,我们把它叫做尧舜禹时期。

而舜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由于尧的儿子不适合治理国家,就开始遍查四方,后来在民间现出这样一个杰出的青年,这个人,就是舜。其实舜先被人们所称颂的不是他杰出的才华,主要是他高贵的德行。在《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就是说的舜感天动地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尧也是因为欣赏舜的德行,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凰和女英许配给了舜。舜就因为德行以一个平民之身娶到两位公主并且坐拥天下。

舜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德行与智慧呢?孔子给了如下的评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这是孔子对于舜非常经典的赞叹,这个赞叹当中非常形象生动地折射出了孔子对于“中庸”的认识,和我们世间人之所以难以做到中庸的种种的问题。

在前边我讲《中庸》的开篇的时候就跟大家讲过,尧传给舜,舜传给禹,他们用的就是中华16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舜把“允执厥中”的这四个字,化为它的言行,就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好问。就是喜欢向别人请教,善于去问问题。这个善问不是随便瞎问,现在好多时候人问问题都是纯粹得瞎问,都没有先经过自己思考,就因为自己懒得思考,什么都想别人给答案,才去问别人。而舜首先是谦逊地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关注别人的感受,然后不武断,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来加以分析判断,最后得出利国利民的结论,这才是真正的善问。

第二个叫好察迩言就是喜欢去思考那些浅薄的话语。浅薄的话语就存在大多数人的生活当中,这些话语呢,听起来并不是多么的高深玄妙,但是却包含着这世间的最实际的常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去听每一个人的话,有的人说得很直白,比如说对饮食的看法,对家庭的看法,对住房的看法,对出行的看法,对医疗的看法。这些都是平常老百姓所说出来的这些话,不高深,但是都是切实于自己日常生活做出的评价。

所以愿意经常去听这些浅薄的话语,那么就容易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对公司管理层来说,这个就太重要了,所以好问好察迩言,都是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以此来照出自己的得失。比如我们做管理,我们常常去听基层的这种声音,让他们说出那些最浅薄直白的话,回答答最实际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制定某项措施或推行某个制度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哪些东西,那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去调整,去修补,乃至于去做疏导。如果不能够的话,我们会对事物的判断有严重的偏差,乃至于会产生一系列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隐恶而扬善,是舜所做到的第三点,对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别人的坏的东西隐藏起来,要去宣扬人家好的东西。当今生活当中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这句话并不是说坏的东西一律不谈,而是不要过度地去宣扬恶行。而我们一般人的情况都是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谁家有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丑事,马上就传得人人皆知,反而谁家有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好事不见得人人都知道。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到不扬恶,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经典里头把它着重的突出来是为了要纠偏,让我们尽量的不要去过度的宣扬恶,因为恶的信息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的进入到脑子后,他就粘住很难甩掉,但是对于那些正能量的信息,在我们脑子里往往就像不粘锅一样。人的一个惯性的思维就是我们更容易去记住恶的事,而不容易去记住善的事。恶的事我们要小范围地去提醒去制止,善的事我们大力地去宣扬。

最后一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可以说是前面三点的总结了。我举个例子,只有知道0和100在哪里,我们才能够知道50的位置在哪里;一根很长的卷尺,我们只有把两头抓住,然后对折我们才能得出中间的位置出来。在日常生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好问而好察迩言,往往听到的都是每个人站在自己利益上的回答,都是不够客观端正的,而我们则需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这些回答进行中和分析,从而得出最符合大众利益的结果,从而施行于民众或施行于企业团队。而隐恶而扬善则是我们在进行中和的过程当中最基本的目标!

好了,以上就是《中庸》的第八讲,前几讲可以进入我的主页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正善治国学书院”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下一讲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