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幸福的人

第十六章 穷的力量

卫旭在高中时期,母亲的病情已日趋严重。母亲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尽管当时的医疗条件并非极度落后,四处求医却未能取得显著疗效。这并非因为治疗手段的匮乏,而是家庭经济的拮据。确切地说,家庭无法承担足够的医疗费用,以支撑母亲前往大城市、大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假使经济条件允许,母亲的病情或许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乃至治愈。

卫旭的父亲性格内敛,不善管事,作为独子,他从小就较少参与家务劳动。这主要源于祖父的过度呵护与偏爱,许多家务活都被祖父一手包揽,而父亲在农活方面的实践机会则相对匮乏。由于祖父是农业能手,父亲并未获得充分的农田锻炼机会。随着祖父年岁的增长,他逐渐失去了耕作的能力,而父亲由于缺乏经验,农作物种植并未取得理想的收益。

父亲虽为读书人,但在旧社会农村,许多家庭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学习道教学派阴阳行道的知识。祖父倾尽全力支持父亲读书学文化,便是为了这一目的。然而,父亲对阴阳之学并无兴趣,在祖父的要求下勉强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对道教艺学的掌握可谓一塌糊涂。

解放后,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村党支部担任会计数十年之久。尽管他思想觉悟高,但所学的传教手艺并未得到实践机会,祖父的栽培似乎付诸东流。

父亲作为地地道道的贫下中农、优秀党员,在五十岁时退出了村干部岗位,转而在生产队的蔬菜园里种植蔬菜和西瓜达十多年之久。然而,随着祖父的去世,家庭生活水平逐渐下滑。

卫旭自幼便与“穷”字相伴。十岁左右时,他便开始学习理财与做生意之道。每逢假期,他都会深入大山挖掘草药。高中时期,他更是利用假期时间外出经商、行艺,尤其擅长油漆技艺,并在他乡以书写绘画赚取微薄收入。

作为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青少年卫旭凭借自身能力赚取微薄利润。他深知发挥一技之长是快速赚钱的途径,因此将赚钱置于学业之上。这些自己赚来的钱为他日后娶妻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雪上加霜

居住与婚姻

他与二哥同住,二哥为其搭建娶妻的平台。姐夫彥章部分资助了彩礼,使他得以迎娶汪家姑娘——永芳。

永芳在娘家时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病情并不严重,自己与家人均未察觉。

婚后挑战

永芳二十岁嫁入周家,两个月后因病怀孕,心脏负担加重,病倒卧床数日。卫旭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病弱,妻子的病情再次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尽管生活拮据,他仍决定全力救治妻子。

艰难求医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农村医疗条件有限,村医与乡医无法确诊。卫旭只得四处借贷,带妻子前往县医院、市医院乃至灵武精神病医院求治,均未能如愿。这段经历不仅耗尽了他们的积蓄,还使卫旭积累了大量债务。

医学知识与债务积累

在这段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卫旭自学了许多医学知识。他逐渐意识到,钱只能用来买药治病。日用品在他看来变得异常便宜。九年时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钱就是用来治病的。

肝包虫与再求医

一九九零年,永芳旧病未愈,又添肝包虫之症。卫旭安慰妻子,承诺会全力救治。然而,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他再次陷入困境。几经周折,终于凑足资金,并在堂兄卫川的帮助下,前往县医院治疗。尽管医生因手术风险而犹豫,但在卫旭的坚持下,手术最终成功完成。然而,术后恢复并不理想,精神不振,夜不能寐。次年,肝包虫复发,卫旭再次踏上求医之路,辗转多地,最终得到平利县医院院长李小静的建议:药物控制以延续生命。同时确诊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换心治疗。

无力回天

尽管卫旭全力救治,但债务累累的他已无力继续承担医疗费用。九三年,永芳病情恶化,逐渐失去自理能力。她深知家中困境,坚决反对再行手术。卫旭只得依从,用药物控制病情。三年后,永芳去世,享年三十四岁。

悼念与遗憾

永芳的离世让卫旭深受打击。他怀念妻子,念叨着感谢堂兄与医务人员的话,仿佛当年的祥林嫂一般。此外,他还曾请巫婆为妻子驱邪治病,历经波折后,妻子病情看似好转,实则只是心理作用与免疫力的暂时提升。

结语

这段十四年的情侣轨迹在瞬间化为灰烬,令人扼腕叹息。卫旭在失去妻子的五年里,像病人一般度过每一天。对他来说,再见妻子一面比任何债务都重要。然而,命运弄人,使他终未能如愿再见心爱之人一面。

      (3) 没有用武之地

    永芳和卫旭组建了家庭后。首先,要感谢姐夫彥章和姐姐,感谢的主角当然是姐夫。姐夫和姐姐是坐上客,在漫长岁月中“补”字当先!还要感谢二哥、二嫂,在一起过的那些日子,这是人之常情!

    由于,永芳到家里,两个月后,渐渐的身体脆弱,是大病的兆头。本来家境就不好,经济基础特别差。卫旭为了不连累二哥。这才提出跟二哥分家。

    哥俩分家的时候,家里本来就没有啥家底,哥儿俩,按人分红,他得到两个碗、两双筷子。五十斤米、五十斤面。结婚时候用的铺盖。那口做饭锅留给了二哥,他拿出三十元钱给父亲,让父亲赶集买锅,让父亲装面子。他在志幸家南面一个小窑洞里安了家。

    虽然,所处山区,可是,还没有合适的山形挖窑洞。卫旭安家的小窑洞,在中院最南边。这个空位是前辈们修建庄院时空出来的,因为,这里是黄绵土,挖不了大窑洞。到了父亲当家的时候,人口多,住宅缺少,只能在这里挖孔约有十四平方米的窑洞。

    这孔小窑洞可有功劳了!大哥住了,二哥住。二哥住完以后,他又住。中院,本来只有三孔窑洞能住人。大爷、四爷、六爷各住一孔。

    当时只有四爷的人口多。四爷就是卫旭的爷爷。他父亲请来土匠,在他家北边又新挖了一孔大窑洞(这孔新窑洞的位置,正好在这道老院子的中间,有一座圆溜溜的小山下面,古人把这座小山认为是龙头,庙山正好是龙的身体,为了让这条龙更有活力,就正对这座小山的坡下修了涝池,让龙饮水,所以这个位置就没有挖窑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在这里挖窑洞了,有了这孔新窑洞还是不够住。

    后来,又在中院南边挖了这孔小窑洞。让大哥住,大哥住了几年,大哥人口增加了住不下,在中庄门坡下边选了一块平地,箍了两孔土窑洞。把家安在箍窑里。这孔小窑洞留给二哥住。后来二哥人口增多了,在中院里平了一块地,也箍了一孔土窑洞。才把这孔小窑洞空出来,又让卫旭安家。

    他是四爷的孙子。志幸是六爷的重孙子。本来就是同家族。古话说得好,树大必分枝。中院现在分为三大家。卫杰是大爷的孙子,现在还在中院住。卫旭的人口逐渐增多了,这孔小窑洞住不下,只好跟大哥做邻居,也选了一块平地,箍一孔土窑洞,还盖了一间土木结构的二十平方米的房子。把这孔小窑洞空下来,留给二哥。后来,这个大院里就住着卫杰和二哥两家人。

    当年,卫旭的光阴过得非常紧巴。可以说是周家湾最穷的,生产责任制时,只分了他一口人的承包地,永芳嫁过来,承包地已经分结束,几年后,七口人的吃饭,全靠这一口人的承包土地,亩数不多只有八亩地,如果有水,八亩地,七口人够种了。

    贫穷是致富之母。他实在是穷怕了,经常寻找致富机会。后来,听士龙讲述南国风光,他从心里默默的下定了要走出周家湾的决心。由于他父亲年龄比较大,妻子又有病,经常带妻子在异地折腾,为了照顾这两个人,他没有条件出去,只能在家里面维持贫穷的生活。永芳提议给她找个事情干,他决定办个小卖部。

    她是初中毕业生,绝对能承担营业员的工作。有亲朋好友的集资,他很快办起了小卖部。有了小卖部,生活还能过得去。

    她去世了,家里面的事儿全靠他料理,又干家务又干农活,还要照顾孩子、父亲,还好他的承包田离家还近,更方便了他照顾家庭。就这么折腾了几年,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才和耀华又结为夫妻。

  虽然,这时候家里面四个孩子,但是,日子过的比以前好多了。因为,耀华把所有的资金投资到原小卖部,小卖部变成大商店。日子虽然好过了,但卫旭出门创业的决心没有变。等孩子们长大点儿了,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再出去外面创业。

  商店里的货源再雄厚。覆盖的服务范围就那么大,销费的人员就那么多。经济效益还是有限。孩子们长大,需要一定量的钱,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仅有的八亩承包地,还是旱地,靠天收入,一家人的吃饭,恐怕过几年凭这块地靠不住,如果变成水浇田就能供应住。

    后来听到永才说红寺堡也正在搬迁。同时又了解到志幸在外面这几年干的不错,今天又把小红轿车开回来了,所以他暗地里给志幸竖出了一个大拇指。虽然是给志幸点了一个赞,实际上也是他要决心出去创业的一个强烈欲望。

    正月十五小年过后,卫旭骑着摩托车,来到新庄集。找到邻村的永才。两个人到红寺堡了解了两天。只要愿意去红寺堡的人,首先到管委会去报名。

       

(4) 做羊绒生意。

    红寺堡位于罗山西面坡下的一块平坦地带,根据倒塌的旧庄园地址,推测早年有人就在这里住过,风沙比较大,估计没有更好的办法治理风沙,后来居住的人们也就逐步离开了这里。其实这块地很有价值,闲着怪可惜的。

    一九九九年春天,政府又开工开发,搬迁居住条件差的人们。卫旭随着开发红寺堡的东风,决定来这里发展。到管委会履行了有关手续。

    刚来到红寺堡,他不了解,这里有合适的商机 ,脑子里还存在着老家人做生意的模式,老家里人就知道做羊只、牲口,皮毛生意。于是,开了一个羊绒小部。因为没钱,就招了六位做羊绒的同行,实行股份制(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公司)。星期五下午到星期一早晨,在羊绒经销部上班。羊绒来源于罗山脚下,周围专业养羊牧民很多,羊群也大,每群四五百只羊。每次收绒出发,羊绒铺里只留一个人看库。他是主持人,就带着其他四个人,骑摩托车沿着罗山周围,去牧民家里收绒。每次收六、七百斤羊绒。

    看库的人除了看库以外,负责把库房接收当天收回来放绒的地方,提前打扫干净,等羊绒收回来,倒在干净的地上,刚剪下来的羊绒还比较潮湿,放几天就没有水分了,然后总发。

    第一年虽然辛苦,但是行情稳定,收益很好,年底结账,每个股份分到两万多人民币。

    第二年,根据经济实力,扩大了收羊绒的范围,大多收韦州羊绒铺子里的绒,每次收一微形卡车,约重一千多斤。虽然,操作顺风顺水,大家精神十足,兴趣高涨,但是天不随人愿,年底绒价滑坡,平均每斤付167元收的羊绒,到最后每斤羊绒按45元人民币卖出,赔了五万多元人民币。

    (5) 有用武之地

    就在二千年做绒生意的同时,新庄集移民搬迁开始了。卫旭办理了户口手续,分得几户搬迁指标,打算哥儿几个都搬迁到红寺堡。

    在绒生意赔了的情况下,没办法,只好把分来的庄基地和承包农田都转让出去,还没有还清赔款。又从朋友手里平价转让来几道庄基地,适当加点利润转让给需要的人。把欠账才还清。

    二千零一年,红寺堡综合市场四处招商允许开业。周维旭又振作起来,买了两间营业房,做起了建材生意。万事开头难,刚到红寺堡,人生地不熟,进入市场,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货源。只能向银行或者信用社贷款,最后决定在信用社贷了两万元。

    经销水泥、沙子、草编制品。由于没有工地(销售方),在加上货源也跟不上,更重要的是还要找销售方,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跑业务,一年下来,才收入了几千元人民币。几乎白忙活了一年,在微薄的利润面前,相比做羊绒生意来说,还有利润可言,他打了退堂鼓,不想继续做生意。

    天生的是个穷命人,再怎么努力,老天爷也不会给发财的机会,他认真的回忆了,这些年来他的辛苦,只挣来了点辛苦钱,不算什么。

    二千零二年五月份,他住院看医生。也没有更大的病,就是近两年利用农闲时间做小生意,加上平时干农活使力过量。钱没有挣到,小毛病还弄出来不少,具体说吧,就是冠心病、高血压。 要想把这些病看好,还得花很多钱。

  家人们也都同情他,大哥、二哥都知道他家里的情况,也知道他这些年来的辛苦,家庭经济状况十分薄弱。现在身体又不好了,只好替他承包了他的承包地,让他在家里好好养病。

    他在家里休养了两年,也许是中药调理的有作用,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原状。他想来想去只有做生意再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干。做生意也是重体力活,不想做生意也得做呀。

    他不甘于落后,拖着虚弱的身子,单枪匹马又来到红寺堡,一心扑在生意上,吃饭做生意一体化,既是厨房里的厨师,又是生意上的营业员。

    他静坐长思了一个星期,决定走访红寺堡所有开发的工地,收集有关信息。认真分析了红寺堡开发的全面情况。结论是:凡是搬迁过来的人,首先划房基地,下一步,必须要用材料建设房子,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要是能及时供应到位的话,那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于是,他决定先让房顶上用的席子及时生产。抓住人们积极向上的的心理,在吴忠拉一面包车牛奶,凡是吴忠板桥乡和灵武胡家堡所有编席子的人,每人给送一件子牛奶,算是加班补助,每张席子奖励10元,然后给每人一千元的定金。定时来收产品。

    生产方拿到定金,而且每张席子还有十元奖金。为此,大家夜以继日制作产品,并且生产的产品都达标,达到了他的要求,相当于他开了N个编织小工厂,这样货源有保障,现在全市场唯独他一家有货。

    为了让开发工地正常作业。 老板派人来找他合作,他答应合作,条件是,用他的一张席子,必须带一张帘子。老板都高兴的接受了他的条件。这样一来,固原、彭阳、隆德,泾原,西吉,这五个大工地都变成了他的销售点。从此,红寺堡移民建房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用他的货。

    三天两大车货,只愁货组织不上来。他天天在吴忠、灵武组织货,天天请朋友吃饭,吃饭的朋友也变成了装卸工。

    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运输工具组件货,就靠人力车,人力车的车厢加上车辕不到三米长,一张席子四米长,把货装在车上,人就没办法让车子前进,车辕里进不去人,只能在车的轴上拴一根绳子,给绳子另一头打上结,挂在人的肩上,人只能偎依到车的旁边,这样重心就在人的另一边,让车子前进时,十分困难。又是石子铺的路面,每前进一步,要出足够公斤的力,才能让车子慢慢的在石子路面上移动。走不了十多米远,衣服全被汗侵透,眼睛被汗水蛰的睁不开,走上三五步就得用毛巾擦眼睛,真是走五步,退三步。

    用他的话说:“他这半生,能出力干的活儿哪一项活计都没有组合席子这么辛苦。做席子生意吃苦在组合货上,他吃尽了苦头,能短几年寿命。这些钱真是用苦来换的!当年他挖秦艽时侯觉得辛苦,每当把秦艽背回家时,全身衣服比汗湿透了。可是,那是自由的,速度由自己。组合席子是没有人催,可是,雇来的拉货车在一边等着装厢,不及时的话,会耽误车运的时间,因为客户急等着用货,货,及时不到位,就失去了销售的机会。再说了,拉货的车也有时限,”

    货拉到红寺堡市场卫旭的营业场上,一张席子都卸不下来,早有工地(销售点)上派来的人,把货车押到工地上,把全部货(房顶上席子、帘子用品)卸到工地上。这样以来,利润可观,也像个商人了。做生意的人也有瘾,做席子、帘子的生意,利润这么客观,已经不足于他所享有的范围。

    他又看好了另一项生意,房子封顶的时候。首先,上主梁、行条、椽子。其次,铺席子、搭帘子、铺草。再次,上泥、挂瓦、上房脊,院子需要砌院墙,墙顶上需要墙脊子。

    房脊子和墙脊子,磁瓦,这三种产品还必须要质量好的,而且美观。他经过了解只有四川峨眉山下夹江县,有最好的货。

    因此,他乘坐飞机去了四川娥眉山下夹江县。方圆百十里是一个陶瓷世界。他雇四川的车,给红寺堡进来了全国最好的房顶磁脊子,院墙脊子和磁瓦,到现在四川夹江县的磁瓦是独一无二。周边盖庙、盖寺院的都在他的商铺买。这笔生意的利润更可观。

    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十全十美。除了他及时供应草编制产品范围内,其他地方也有人会抓紧时间生产草编制品,市场出现竞争。而且争力特别强的时候,抓紧时间出产品,已经不是覆盖销售点的拿手戏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在产品形体上考虑,既让生产者方便,节省资源;又让消费者省钱,而且用上去美观;又让工人减少工序,得心应手。使经营方式上,得到了二次覆盖面。比如:草编织的莲子,原来只有两种,一种是4x6,一种是4x8,无论消费方,建多大平米的房子,都得买这两种产品。经常出现,用一个不够,用两个多余。这样就出现了材料浪费的现象。消费者多出钱,工人又多了一项对接工序,形象上又不好看,上瓦时也不平整,导致房顶上的泥层不均匀。

    为了避免上述不利因素,而且达到独家经营的目,他采取了不断码方式。建多大平米的房子就让生产方生产多大平米的席子、帘子。预计生产4*4、4x5、 4x6、 4x7、4x8、4x10、4x12等多码化产品。

    这样有利于四家:第一,房子盖多大,就有相对应的产品,消费者少花钱,产品用到房顶上又美观。第二,生产方节省材料,节省时间,每一张帘子适当的提高了原来的价格,生产方的利润并没有降低。第三,房顶没有接茬,盖房子的工人,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第四,卫旭自然又成了独家生意。

    独家生意,哪能不挣钱呢?这样一来,大家都乐意!不利的一点就是他反而更忙了,更累了。用他的话说,“这样忙、这样累,我乐意!”

    房屋建设是有阶段性的。为了让席子生意延续。他发现农村人无论到哪里去住,无论住什么样式的房子,都不喜欢住床,喜欢睡炕。炕,就得用席子,每家人修建房子,多半都打两铺炕,卧室和厨房各一铺炕。制造房用席子的生意人,改做铺炕席子,那是轻车熟路。至今铺炕席子的生意,只有卫旭一家在做,在红寺堡还是独家生意。

    房屋建设到了后期阶段,卫旭就不去现场收货了,坐在家里用手机遥控,在市场上收、发货的主要任务就落在了耀华的肩上。主要原因就是他还得去其他地方寻找商机。

    一张席子的重量不是太大。但是面积比较大。耀华女士,要完成收、发的任务,可不容易,要付出一定的力量。早出晚归,始终坚持。有时候,不刚等天亮就有人打电话要货,她顾不上吃一口食物,就到市场发货,忙一整天,黄昏时分才能回家。这一天都忘了吃饭,最多喝上几口水。整个市场没有多少打零工的。一切程序都要从她手里过去。

    炕上铺的席子。客户不多也不及时,但是不定时的会有来客买货,如果一天不开门,就会耽误收入。因此时刻要守在铺子里,等着客户。做生意的人,等客户可是个苦差事,虽然人的体力消耗不大,但是人的精力消耗也是相当可观的。持之以恒,坚持守时,是做生意人的必修课。

    虽然生意几次波折。但是,最后还算赢家。日子过得红火,跟在周家湾里过的日子没法儿比。把周家湾里的陈设作为参照物,在红寺堡过的日子,就等于在天堂里生活。

    两房妻子的孩子们,在卫旭公平合理的胸怀里,在耀华慈善、热情的怀抱中,没有彼此之分,家庭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孩子们之间有礼节,交往流畅、舒心。

    没有多余的闲钱存放,流动资金客观,固定资产满意。市场生意继续延续,主要营业者就是耀华。

 

    两房子女都成了家、立了业。他俩都为子女举行婚礼仪式搭了平台!给他们也买了楼房,在学业的哺育下,个个都在合适的岗位上上班。工资收入可观,每对小两口过得喜笑颜开!

    如今,卫旭觉得身体有些不给力,在家里颐享天年的同时,也 改变了父亲的生活方式,把老人照顾的有模有样。

  父亲骄傲的说:“好条子不用剪,风里雨里长直杆,歹条子苦操作,究竟还是背罗锅!”老人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卫旭有能力,教育只能使人文明,一个人的生活水平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和耐心,才能提高。

父亲依靠爷爷生活,爷爷不在世了,而父亲没有生财的能力,导致全家人生活水平低下。其实父亲的理论,只是对某一个人来讲有所匹配。智慧是万能的,它能够让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所想达到的巅峰!

    卫旭创造了今天的财富,与他的知识也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与环境和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当年父亲之所以能过那样的苦日子,也是无能为力。

    活着的人有机会能够改变生活方式,享受幸福的生活。死去的人实在是可怜。最苦的莫过于她的母亲。

(6) 忆当年

卫旭忆起中学时代,彼时母亲身患重疾,咳嗽、心衰、呼吸困难,长期卧床,尤其是呼吸极度困难。父亲虽心存忧虑,但面对家庭经济的拮据,无力给予更多医疗支持。全家仅靠农田微薄的收成维持生计,生活之艰辛,真可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卫旭的目光每每触及母亲盖着的被子,那被子补丁累累,心中便涌起阵阵暖流,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暗自发誓定要为母亲换一床新被。

初二年级的暑假,他旭放弃了与同学们外出游玩的机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母换被的征程。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照亮天际,他便肩扛镢头,背负干粮与水壶,踏上前往深山之路,寻觅那能卖钱的药草——秦艽,早日治母疾的。直至黄昏,方拖着疲惫的身躯归家。尽管偶尔瞥见同窗们欢度暑假,游戏嬉戏,他亦未曾动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母亲还在等待新被。”正是这份信念,支撑他五十余日的辛劳挖掘,终得成果。

秦艽每斤干品价值一角五分,需至二十公里外的供销社出售。路途崎岖,无交通工具可资利用,卫旭只能背负沉重的秦艽徒步前行。历经艰辛,他终于用所得之资为母亲换上了新被褥,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欣慰又深知钱来之不易。

此事虽小,却在卫旭心中种下了勤奋与决心的种子。他坚信,唯有历经苦难,方能品尝甘甜。此经历不仅让他完成了对母亲的孝道,更坚定了他未来发家致富的决心。回首往昔,即便后来经历诸多商业往来,那份童年时期挖秦艽的艰辛与意义,始终令他难以忘怀。

每当谈及此事,卫旭总感慨万分:“若无童年挖秦艽之经历,亦无今日之奋斗之力。或仍陷于昔日之困顿,仅以豌豆面馍馍度日。父亲虽为读书人,仅任会计之职。”

一九七四年,卫旭年仅十五岁,适逢大旱之年,农田收成几近绝收。周家仅靠红薯面与玉米面度日,乃至政府调拨的救济粮以维生计。目睹母亲久病不愈且需与家中共食粗粮,卫旭心痛不已。他决心向邻村计嘴子生产队借粮以解母忧。面对家人的迟疑与顾虑,卫旭毅然踏上征程,亲自拜访队长计强邦。计强邦深表同情,借予二斗四升小麦。

母亲含泪进食面条之时,卫旭鼓励她:“病愈需食细粮以养身。”尽管内心同样酸楚,他仍强忍泪水安慰母亲。

      周家湾之地虽贫瘠多风,然土质尚佳。此经历再次证明了卫旭之决心与毅力,亦为其日后之奋斗奠定了坚实基础。

  难得的儿媳妇——耀华的孝道传承

耀华自与卫旭结婚后,便将公公视为亲父般悉心照料。每日破晓,她便早早起床,洒扫庭除,为公公准备丰盛的早餐。老人习于早起,每当公公起身时,热腾腾的早点和清香的茶饮已备妥待用。

      耀华细心地为公公洗脸、洗漱,并搀扶他坐于餐桌旁。她亲手将馒头掰碎,泡入鸡蛋汤中,递上筷子,耐心地陪伴老人用餐,时刻留意着不让热汤烫伤或噎着公公。

她的孝心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在于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关心。公公每日的三餐,她均亲自过问,确保老人营养均衡、饮食健康。无论公公身在何处,耀华始终不离不弃,给予他关爱与照料。

二十年来,张耀华的孝举不仅感动了家人,更成为了家族中的榜样。即便在公公病重住院期间,她仍坚守在床边,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公脑梗截瘫的艰难岁月里,耀华自己也身患重病,但她仍强忍病痛,毅然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这份孝心与毅力,不禁令人动容。

      耀华的丈夫旭深感妻子的不易,为了一同照顾好老人,他毅然放弃了市场生意,全心全意投入到家庭护理工作中。这对夫妇共同诠释了孝道的真谛,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

如今,公公已高寿离世,但他生前的幸福生活和耀华夫妇的孝心故事仍在家族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担当

      卫旭,兄弟三人中的幼子,以商业头脑著称,而长兄与次兄则未曾涉足商海。尽管如此,长兄的子女们纷纷崭露头角,经济实力不容小觑,与卫旭不相上下。

      1986年,卫旭在周家湾开设小卖铺,自此每逢春节,总是慷慨解囊,给予次兄五百元以资庆贺新年。他甚至将自家承包的土地全数交由次兄耕作,所得收益悉数归其所有。长兄亦时常补贴次兄生活所需。

      次兄家境窘迫,卫旭便亲力亲为,协助其为两个侄子操办婚事,从筹备彩礼到婚礼仪式,无不周到细致。欣慰的是,两位侄媳均为家族添丁,延续了香火。然而,次兄因病早逝,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喜悦时刻。

      次兄患有肺气肿、高血压等疾病,每至春秋季节便病情加重。每当此时,卫旭总是挺身而出,不惜重金为其治疗。据统计,每次住院费用中,卫旭承担的比例高达九成,有时更是全额垫付。

        2016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次兄病逝,办完丧事后,侄儿手头仅有三千八百元,仅能支付百分之三十的费用,卫旭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剩下的百分之七十。更令人动容的是,考虑到次兄去世后家中困境,他又拿出五千元作为二嫂的生活费,如此担当,在当世实属罕见。

卫旭不仅顾及小家庭,更心系大家庭。家族成员有难时,他总是冲锋在前,无论是出人出力还是出资,都毫不吝惜。

此外,卫旭的孝心同样为人称道。他的小爹年迈,孙子移居华西村,老父不愿远离故土,选择独居。儿子因工作原因只能在周末回家探望,老人倍感孤独。卫旭得知后,主动邀请老人前往红寺堡同住,考虑到红寺堡衣食住行的便利以及与老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小爹最终欣然前往。

卫旭对小爹的关怀无微不至,不仅常回家探望,还帮助其成立老年棋牌室,夫妻二人齐心协力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他们待老人如亲人,逢年过节改善伙食、换洗衣物、及时就医等事必躬亲,让老人安享晚年。

卫旭对族人的关爱也体现在诸多方面:助卫杰寻得工作、资助其发家致富;在经济上扶持卫汇买房,在生活上关照卫学夫妇及卫峰家的喜事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当家族老坟遭遇意外时,他亦能挺身而出协调解决,其担当之精神可见一斑。

(9) 精准决策的力量

      卫旭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财富并非继承自前辈,也不是他人馈赠,而是源于他勤劳的双手与过人的智慧。

当初迁至红寺堡时,管委会为每户人家仅分配了一块庄基地。尽管庄基地的经济价值有限,却对周维旭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许多人在是否定居红寺堡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卫旭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他低价收购了他人的庄基地,并将其转让给后来者。此举不仅弥补了他之前在羊绒生意中的亏损,还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促使他在经济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后,卫旭在红寺堡市场盖起了营业房,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营业房不仅是他的居住之所,更是他的办公和接待中心,凝聚了他的经济智慧。

多年的商海生涯让卫旭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经验:商业活动首先要以人为本,品德为先。他深知拥有多个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而给予合作伙伴实惠则是吸引人才的法宝。公平交易是商业活动的基石,热情服务则是盈利的秘诀。他懂得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利于顾客,从而赢得回头客和源源不断的商机。

如今,卫旭的营业房已成为他的经济源泉,不仅提升了他的生活水平,还让他乐于助人,改变了过去无修养的形象。他也因此赢得了年轻伙伴们的尊敬。

正如古老的谚语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卫旭的成功离不开前后两任妻子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后方妻子的协助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卓越的女性:卫旭的贤内助——耀华

一、贤妻助力,商道亨通

卫旭的第二任妻子耀华,原是甘肃环县南湫乡的一位教师。她下海经商后,嫁入周家,带入了丰厚的家产,极大增强了卫旭原有商店的流动资金,满足了村民的日常需求。作为一位受过教育的文化人,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完善了丈夫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经验。

耀华坚信:“做人先于做生意。”她以诚挚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从而带来了稳定的回头客和货物流转。她的经营原则是:合理利润即可成交,拒绝高价欺诈;既求利益最大化,又让顾客满意。

二、勤劳致富,家庭和睦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张耀华家庭资产已累积至数十万。她的人缘和威信也随之提升。不仅如此,她还精通农务,使得家庭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从贫困跃升至富足。

      耀华的出色不仅体现在商业成就上,她还十分孝顺老人,全力支持丈夫,温柔爱护孩子。当她踏入周家时,公公已高龄七十。她以女儿般的姿态悉心照料老人,并坚定支持丈夫的创业之路。

三、母爱无私,子女教养

家中现有四子,张耀华视如己出,不分彼此。她的教育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理智与情感并重,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四、远见卓识,创新发展

      面对周家湾农田缺水的困境,耀华审时度势提出搬迁至水资源充沛的红寺堡发展。为了在红寺堡拓展更大的商业版图,她毅然决定将周家湾的商铺交给侄儿打理。同时部分资金投入房产建设部分则用于流转土地从而实现多元化投资。

丈夫借助红寺堡的有利条件进行土地流转赚取利润。这一举措使得家庭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五、坚守与憧憬

      尽管如此他们并未放弃周家湾的田地。耀华在家中照顾孩子的同时依然辛勤耕耘着这片土地。她还承包了邻居的田地以增加收入来源。

古人云:“生意兴隆通四海,庄稼丰收满神州。”这正是对这一家子的最好描述。正如耀华所言:“如果周家湾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这里将成为宜居之地。”她坚定地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将迁往红寺堡与时俱进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

生活或许困苦但只要有追求幸福和不懈奋斗的勇气和毅力美好未来就一定会如期而至。

(11)周家大院

孩子的成长,言之虽易,行之却难。它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耐心与毅力。特别是在周家湾,这种长年累月的坚持更需代价。然而,耀华的努力并未白费,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现实,终于迎来了命运的青睐。她的睿智让她认清了前方的光明,并在艰辛的道路上收获了硕果。

他们的经济支柱——市场里的营业房,见证了夫妇俩的辛勤耕耘。四个孩子们的住所宽敞明亮,装修雅致,这均是他们劳动的回报。周家大院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坐落于红寺堡东城的周家大院,处在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坐东朝西。从红寺堡汽车站出门,右转约一百米,顺着东西向的大街行进约一千米至十字路口,左拐进入南北走向的大街,再行约五十米,便抵达了周家大院的门前。

      院门前绿树成荫,推开门进入现代气息的大门,宽敞的大院地面铺满顶级瓷砖。东墙上的印花巨幅画景图映入眼帘,为整个院子增色不少,仿佛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豁然开朗。

巨幅画南侧的小门通向一处果树繁茂之地,各类果树应有尽有,每到果熟季节,硕果累累。再细心观察,树根周围还种植着各式蔬菜。这在干旱少雨的周家湾实属罕见。

周家大院的这一景致之所以如此清晰可见,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低于庄院数米,走进果园需低头俯瞰,方能领略其独特之美。

离开果园,右侧便是一栋占地二五六平米的琉璃瓦房,瓷砖贴面,熠熠生辉,寓意着满满的福气。屋内地毯华丽,正墙上一幅山水画气势磅礴,仿佛置身自然之中,寓意生财聚财。

画下设有现代风格的陈列桌,上面摆放着毛主席的巨幅塑像,两侧则是新疆和田白玉雕刻的精致摆件。办公桌对面摆放着沙发和茶几,玻璃砖镶嵌的祖国地图象征着志在四方、朋友遍天下的胸怀。

客厅右侧是一对实木卧室门,门上挂着卫旭夫妇的恩爱合照,四周装饰新颖,和谐统一。走出客厅,右侧便是副客厅,洋溢着热烈的迎客气氛;左侧则是现代化厨房和供暖房。

卫旭感慨地说:“勤能补拙,劳动带来幸福!想当年家中取暖多寒酸,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对面还有一排现代房屋,布局新颖,占地二百平米,足够容纳来客居住,为整个院子增添了光彩。车库内停放着轿车、农用车等交通工具,展现了周家的繁荣景象。

(12) 享受与进取的交织

      卫旭,这位奋战多年的斗士,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他的内心更多了一份沉静,渴望坐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而张耀华虽同样年近花甲,却依旧精力充沛。她深信自己尚能做出一番事业,不仅为了自己,更想为子孙树立榜样。因此,她依然在营业房与周家大院之间奔波,不愿让商铺闲置。

总的来说,两位老人的生活态度是享受与表率并重。他们相互依偎,珍视着彼此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

回顾卫旭的父辈,正是在他与妻子的不懈奋斗下,才走出了周家湾,住进了豪宅,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父亲的一生虽承载了许多艰辛,但也奠定了卫旭如今富裕的生活基础。

“穷”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承载了强大的负面力量。然而,时代的进步已使“富”字成为人们心中的主旋律。“富”不仅让时代更美好,也极大延长了人类的生命长度,推动我们走向和平,使父爱与子孝在每个人的言行中得以体现,引领人类迈向更高的文明境界。

然而,卫旭的爷爷辈乃至更远的祖先,在周家湾那片土地上,也曾与贫困抗争。难道他们不想摆脱“穷”的束缚,向往幸福的生活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让人们更看重安全而非提高生活水平。

周家湾的许多人,如志幸和卫旭等,在士龙描绘的南方美景的诱惑下,勇敢地踏上了追求幸福的列车,成为享受新生活的首批乘客。

面对现实,周家湾的人们终于觉醒。在共产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扶持下,许多年轻人勇敢追逐梦想,奔向幸福的巅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周家湾人的小家也遍布四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