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鲁齐与罗马新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建筑方面的贡献
巴尔达萨雷·佩鲁齐是文艺复兴盛期的著名画家建筑师,他曾经担任过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
佩鲁齐强调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创新地将画家的具象思维融入建筑创作中,从空间、平面以及数形构图上探索丰富的设计语言;同时,他关注建筑表达的科学性,将建筑师的理性主义意识与绘图技巧结合,构建了细节的技术分析、数据标注与透视艺术相结合的制图范式,奠定了现代建筑学的科学制图的基础。
帕鲁齐曾在4个不同时期积极参与新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第一次是1505-1506 年担任伯拉孟特的绘图员和设计师;第二次是伯拉孟特去世后,他完成了伯拉孟特设计的塔楼,保护了建造期间的圣彼得的祭坛和坟墓;第三次是1520年他被利奥十世任命为小桑加洛的助理;最后一次是1534年他与小桑加洛被保罗三世任命为首席建筑师。
除了基本的形体的应用外,佩鲁齐在设计中对方圆以及与其他几何形的多种组合形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佩鲁齐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平面草图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形体的并列式组合:方形构图的中心总是有一个圆,角落的形状以八边形或圆形的形式与中心联系在一起。
奥索利宫殿的平面以一组方形和矩形的重复并列式组合完成了在局促地形里的紧凑布局。
作为伯拉孟特的弟子,佩鲁齐十分了解伯拉孟特的设计意图,他决心要恢复伯拉孟特的集中式构图。
由于伯拉孟特缺乏建造如此巨型穹顶的经验——不过在当时,实际上谁也没有,因此在他的方案中支撑穹顶的四个大柱墩的尺寸被严重低估。
佩鲁齐不得不大大增加柱墩的体量,与此同时在整体规模上也进行相应扩大。
然而佩鲁齐的方案也没有来得及实现。
有句话说得好,有道是祸不单行,就在宗教改革运动震撼罗马教会根基的同时,另一场大祸又降临罗马。
自从“意大利战争”爆发以来,历任教皇一直在与意大利各割据势力以及法国、西班牙和德国进行错综复杂的斗争。
出于对教皇与法国联盟的愤怒,1527年,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V,1516年为西班牙国王,称为查理一世,1519-1556年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出西班牙和德国联军进攻意大利。
由于未能得到应得的军饷,信奉新教的德国军队无情地洗劫了天主教首都。
因此,这一事件沉重打击了罗马教会,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工程也因此完全停顿。
1536年,佩鲁齐去世。
而15世纪的罗马,正值文艺复兴盛期,许多建筑师提倡复兴古罗马建筑形式,追求古典柱式构图,以表达和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佩鲁齐并非是一个彻底的古典主义者,他不受讲究对称与均衡的维特鲁威理论的束缚,并且始终认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工匠都应把个性融入到作品中,充分地利用知识创造新的美、新的和谐。
且,作为一名画家,佩鲁齐在绘画方面的传统训练赋予了他特殊的技能和思维方式。
这使其在建筑设计中既巧妙地结合了具象艺术的技法,同时也理性地思考建筑的实用性,将建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实践。
事实上,佩鲁齐的建筑作品也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建筑风格。
他在建筑创作中不断地思考、观察和吸收,创造了不拘传统的设计语言,呈现着从文艺复兴的人文性向巴洛克式的艺术性的过渡。
且,15-16世纪的欧洲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绘画在这里被视为“既是一种设计,也是一种自我启迪的工具”。
作为一名建筑师,佩鲁齐也并未将绘画和建筑活动看作两个相互平行的领域,他在建筑表达中既理性地呈现设计的科学性,同时也充分融合并发展了艺术化的透视技巧,创造了一种将建筑元素的细节分析、平立面表达与透视学原理相结合的制图范式。
之后,这种制图技巧对后来的建筑师,如:塞巴斯蒂亚诺·塞利奥(Sebastiano Serlio)、帕拉迪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现代建筑制图的科学表达奠定了知识基础。
佩鲁齐在建筑设计中完美融入绘画艺术,同时从立面设计上强调光线和阴影的作用,并巧妙地组织流线使得空间表达开始从理性趋向戏剧性转变。
在室内装饰上,佩鲁齐巧妙运用透视法,从视觉上扩大了室内空间,这是他从古典向戏剧性演变的前奏,从中也看到了他独特风格的表达。
于法尔内西纳别墅的室内几乎都是绘画。
穿过建筑的入口门廊,即可以看到由佩鲁齐设计的十分著名的“柱厅” ,这是早期在建筑绘画中引入透视概念的作品之一,体现出佩鲁齐思想中巴洛克风格的雏形。
佩鲁齐以连续的柱子作为壁画主题,在视觉上创造了站于露台上即可俯瞰城市街景的画面。
在这幅透视画中,柱墩下没有连续的基台,柱子之间引入了虚拟的室外空间。
并且,在不久后,这种手法由拉斐尔运用到了圣玛丽亚教堂基吉礼拜堂内。
这个“柱厅”是当时在伯拉孟特线性透视学上的一大进步,它与房间4个墙面都有关系,佩鲁齐利用透视幻觉扩大了空间,进一步表现了墙外的虚拟街景。
因此,学者王瑞珠【王瑞珠,1940年4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原籍山西,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学术顾问。王瑞珠于1963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分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1970年至1984年担任国家建设委员会高级工程师;1981年至1984年担任法国巴黎建筑学院访问学者;1984年担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瑞珠主攻建筑理论、城市及建筑史、历史环境保护及规划。】也评述道,这幅壁画的建筑从风格上看,大多沿袭伯拉孟特作品的造型:塔司干柱式的处理几乎完全照搬坦比埃多的模式,饰以壁柱的柱墩也受到了其影响。
同时佩鲁齐还利用透视法的布景参与完成了许多临时性舞台的装饰与设计,这些舞台布景大都以矩形广场为特点,周围围绕着建筑敞廊、神庙等,如1514年他为喜剧《卡兰德里亚》在罗马演出绘制的临时舞台。且,这些舞台布景的设计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立面设计上,佩鲁齐关注明暗对比,以光线作为设计工具和媒介,充分利用浮雕造型的阴影效果,激活戏剧化的视觉体验。
于马西莫府邸复杂的立面处理以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宏伟的视觉体验与多变的空间组织。
在街道的转弯处,佩鲁齐将底层入口处理成一个合并的6根成对的多立克柱的外凸弧形门廊,门廊两侧至直墙部分采用壁柱装饰,中间柱跨明显加大,巨大的白色灰华石柱支撑着其上厚重的大片石墙,它们的存在与黑暗的门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府邸看上去比实际更加宏伟,也强调了处于正对对面街景的地位。
在流线组织及空间营造上,佩鲁齐以丰富的设计手法实现了戏剧化的空间转变。
马西莫府邸的设计结合自然光线营造了一系列丰富的序列变化,从黑暗的入口门廊到更黑暗狭窄的走道再到敞亮的庭院空间,完成了从室外到室内再到半室外的过渡。
这种布局方式也多次被运用在佩鲁齐的其他几个宫殿的设计中,如博洛尼亚的兰贝蒂尼宫(Palace of Cornelio Lambertini)、罗马的奥索利宫(Palace Ossoli)以及利玛窦宫殿(Palace Ricci)的多个方案都采用了狭窄的廊道联系从街道到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形成多变的流线起伏。
佩鲁齐以诗意的方式构建了充满戏剧性的空间体验,创新性地将优美的绘画风格、极具艺术性的绘画思维与建筑设计融合,实现了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
并且,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佩鲁齐较少受到成规的束缚与牵制。
15世纪中期佩鲁齐的风格逐渐成熟,其设计中对不同的平面形状、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形式的处理,展现了平面构图上的艺术性与灵活性。
佩鲁齐以灵活的平面形状呼应不同的场地地形,形成了一系列艺术的平面构图。
在马西莫府邸的设计中,由于其位于罗马市中心的一块三角形场地,临街立面朝向一条弧形街道的交叉路口,因而使得平面组织变得较为复杂,府邸的平面也依地形而形成了纵深发展的院落式布局。
因而,为了呼应街道,佩鲁齐将入口敞廊处理成弧形,同时出于艺术构图的考虑,他选择将敞廊中央和立面正对的街道中线重合,而非立面中央。
之后,为了突出府邸的中心位置,佩鲁齐将平面的左侧挖了一部分空间进行扩展,从而使得面对街道的入口大体位于立面的轴线上。
因波利尼宫殿建于城市中一块具有高差的三角形地块中,佩鲁齐以多边形的平面解决了困难的场地限制。
此外,在一些规整的方形场地中,如沃尔特阿尔特别墅(Villa Volte Alte)和法尔内西纳宫殿,佩鲁齐运用了相似的U形平面,以规则对称的形状合理布局。
同时,佩鲁齐十分关注房间布局的合理性,以灵活的平面布局实现了建筑的实用性。
佩鲁齐在马西莫府邸的设计中改变了过去意大利府邸不区分内外院的传统。
“在设计中巧妙地引入了杂物院和内院,使杂物院占据轮廓中复杂的部分”,充分利用了不规则场地,也确保了内院的干净。
虽然房间的整体布局不是严格的正交,而是偏移了一定的角度以顺应沿街立面的曲线,但主要房间仍尽可能地采用规整的矩形形式,利用内院四周的多立克柱廊加强房间之间的联系,减少了套间。
并且,将楼梯间、储物间等辅助功能置于不规则的黑暗处,并用壁龛、壁柱等装饰。
佩鲁齐在解决了建筑通风采光问题的同时,以艺术统一的构图形式将建筑功能与平面布局联系起来,这是他对功能合理性的关注在建筑平面上的直接体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创作的一大进步。
其次,佩鲁齐以灵活的平面适应各种形式的功能组合。
在法尔内西纳别墅设计中,规整的U形平面呼应了周围的景观,形成丰富优美的花园式宫殿。
别墅沿街道展开,两栋主体建筑之间以5个半圆形拱券式门廊相连,在底层平面形成了两个相互垂直的大厅,一个以东西向横跨于两翼之间,面朝花园;另一个以南北向面对台伯河景观。
这种平面布局使得这个作品被描述为 “别墅、宫殿和剧院的所有功能都在一个屋檐下”的建筑。
别墅的特点在于其花园景观的营造以及丰富的室内装饰,宫殿的特点在于使用了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处理手法——拱券式门廊以及横向线性的造型。
与此同时,其两翼所包围的半封闭空间还可作为舞台,拱券式门廊作为演员的活动入口,墙壁则作为舞台的背景墙,来适应不同的戏剧表演。
而利玛窦宫殿设计方案的变化则反映了佩鲁齐对于城市宫殿的思考。
该宫殿位于城市中心,面向利玛窦大道,连接街道和内部庭院的房间则作为对外的客房、社交功能使用。
在这组设计方案中,佩鲁齐在其9个初步草图上进行改进而形成的的3个方案,面向街道的一侧以廊道或大厅的形式与两侧房间相联系,主人的居住房间则围绕内部的庭院和北部视野开阔的后花园布局,形成舒适的花园环境。
在第三组方案中,由于地块的扩大,佩鲁齐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将入口两侧的房间增加了两倍,明显提高了其空间利用率,同时后花园与庭院的结合也为周围的居住空间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景观环境。
在商住结合式的兰贝蒂尼宫殿中,佩鲁齐最大化使用效益,使公共的商店部分占据了前面的街区,楼梯以及其他辅助用房则围绕一层的庭院布置。
佩鲁齐以其非凡的变通能力促使他不拘泥于一些古典法则与秩序,使得他总能寻找新颖的办法来解决一些棘手复杂的问题,以灵活的平面构图创造了许多新颖而又理性的设计方案。
在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关于“和谐的美”的定义再一次激起了新的一批建筑师探索与建立一套新的秩序语言。
好友拉斐尔在古迹方面的研究激发了佩鲁齐对数字研究和几何形体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以极大的热情灵活处理作品中的数形关系。
在佩鲁齐的建筑作品中,他虔诚地遵循了“维特鲁威关于给建筑一个数学上可定义的顺序的肯定”。
马克·威尔逊·琼斯 (Mark Wilson Jones)仔细研究了法尔内西纳别墅的立面形式,得出了非常有趣的比例数字。
他表示:“法尔内西纳别墅利用比例将立面的组成要素联系起来。在这里佩鲁齐运用了维特鲁威的立面公式:下层的基座和柱顶分别为下层柱子高度的1/3和1/5,上层的基座为下层基座的1/2,柱子和柱顶的高度分别为下层对应部分的3/4。这个比例可能是维特鲁威关于立面建议的第一次运用,唯一不同是放大了顶部的檐壁尺寸。”
且在几年后,同样的想法也因此可能成为了维琴察的奥林匹克剧院(Teatro Olimpico)舞台布景的设计理念的基础。
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早期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方圆形体,这也推动了佩鲁齐在设计中对基本几何形的实践。
在法尔内西纳府邸中,随处可见简单的几何形体:穿过建筑物中心的横截面是一个正方形,侧立面是根二矩形,主立面为双正方形,3个面形成了协调的数学关系。
所有的门洞和许多窗洞都是简单尺寸的双正方形,所有的房间都是正方形或比例简单的矩形。
锡耶纳圣多梅尼科教堂(Church of San Domenico)的改造以圆形为基础形成6个穹顶覆盖的拉丁十字式平面,博洛尼亚圣彼得罗尼奥教堂以三角形为母题的“哥特式”立面方案创造了与当时盛行的古典式完全不同的构想。
并且,除了基本的形体的应用外,佩鲁齐在设计中对方圆以及与其他几何形的多种组合形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佩鲁齐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平面草图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形体的并列式组合:方形构图的中心总是有一个圆,角落的形状以八边形或圆形的形式与中心联系在一起。
奥索利宫殿的平面以一组方形和矩形的重复并列式组合完成了在局促地形里的紧凑布局。
对称的构图形式在佩鲁齐的立面和平面设计也得到了多次运用。
在卡尔皮大教堂的立面改造中,他以三角形和矩形的组合形成了完成对称的古典式造型。
这种集中的对称形制在他参与的圣彼得大教堂4次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其他建筑师,如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在罗马圣依华堂(Sant'Ivo alla Sapienza)的平面设计。
在1520年的设计中,佩鲁齐作为助理与首席建筑师小桑加洛一起工作,他试图恢复到伯拉孟特的集中式形式,并在四角增加了方形塔楼,形成了以圆形穹顶为中心双边对称的平面。
但1527年罗马大屠杀后,圣彼得大教堂的施工几乎彻底终止。
直到 1535 年,保罗三世任命佩鲁齐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的职位后,才有机会再次解决整体设计问题。
而此时,佩鲁齐仍试图保留希腊十字平面,缩短了四臂,并融合了拉斐尔设计的巴西利卡,但并没有实施。
尽管如此,这种集中的对称式构图在圣吉塞佩教堂(Church of San Giuseppe)的平面设计中仍然以多边形和矩形的组织得到了延续和体现。
佩鲁齐不仅将放射状的组合形式运用于单体建筑中,在城市设计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中,属于乔治马蒂尼的一张著名堡垒别墅的方形平面上,据学者证实佩鲁齐在此平面基础上的四个角上均增加了三角形堡以创造新的建筑模式来满足贵族的防御需求。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佩鲁齐将多种几何形体的放射状组合形式作为表达城市理想的完美工具。
我们也可以从佩鲁齐的一张城市设计手稿中可以看到其对放射形的审美思考,以方形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无数条径向道路,形成了圆形城墙的环绕式围合。
佩鲁齐在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综合新旧,通过探索整体的比例关系和合理组织几何形体来构建和谐的建筑秩序和多变的构图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后世的建筑理论以及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美术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