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内容在各家平台上得到的反响效果有所不同,取决于…
平台定位属性对传播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传播学中,麦克卢汉就有个著名的理论—“媒介即讯息”。指的是媒介本身才是有价值的,不同的媒介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比如,对于电视这种媒介,我们更喜欢有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书籍,我们更倾向于深度思考。而社交媒体,更追求情感共鸣。平台不同,大家的“共鸣点”有所差异。明明微博是看段子的,你非要把它当知乎用,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好内容还需平台助力。
除公众号,其余平台基本上都是走智能推荐的道路,即机器抓取(推荐引擎)+人工审核,不研究平台规则和需求点,一股脑的同步内容,你可能做的是无用功。
有些内容天生有翅膀。
不同种类的内容,传播广度大致存在一条这样的“食物链”:深度干货文<时事评论<情感鸡汤<明星八卦<搞笑段子,所以,除非你个人品牌已经是现象级的了,不然你的内容还是适合需要你内容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