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时代美术馆的一楼,安静的等待着大家的到来,最先到的是一位爷爷和一位外婆带着各自孙辈,外婆很期待我们的互动游戏环节,爷爷因为孙子哭闹提前离场,我与外婆聊着带孩子的困惑,随后文丽与冬秀陆续到达。我们用一首儿童手指谣“石头剪刀布”开启了这场由老中青组合的读书会。
我让大家在房间里找到一样物品来比喻成孩子,从而了解大家的儿童观。
外婆叫高萍,今年65岁,退休前曾经是一位教师,教授厨师专业的学生,来广州带外孙,特别注重家人的饮食健康和外孙的教育问题。她把天花顶上布满的射灯比喻成孩子,灯如同天上的星星发出光亮,就像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无数的希望。
冬秀是一位90后的文艺女孩,经常组织亲子活动,因工作需要看了许多育儿类书籍,愿自己将来不错过孩子的童年。她把墙上的一个信箱比喻成孩子。父母除了做投递员给孩子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做那个打开信箱的人,走进孩子内心,去了解和帮助他们。
文丽是两个男孩的妈妈,曾经是一名医生,为了孩子辞去工作,目前正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对人生有着许多的感悟。她说墙上两个突出的筒灯像孩子的眼睛,一双惊讶的眼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欣喜。
我把书比喻成孩子,怎么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需要一个过程,养育孩子也需要一个过程,书有内涵,孩子有本真,只有打开来,走进去细细品味,我们才会享受每一刻的相处。
因为大家都没有看书,我选择了书中一段让大家轮流朗读。当谈到各自感受时,外婆告诉我们她平常的很多做法都不被女儿认同。书中提到关于打招呼,外婆会强烈要求孩子必须跟人打招呼,因为她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现在的父母,大多是通过以身示范,而不是通过强迫要求孩子一定要见人就打招呼。
文丽的孩子自己把空调调低到13℃最后感冒,她责备自己不是好妈妈,没有照顾好他们。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财富,接纳不完美,把“阳光、乌云都爱我”的眼神放到我们的目光里才能获得幸福感。
东秀不理解为何自己的母亲总是会因为哥哥一点点的事而感到自责。母亲的爱有时候会很沉重,作为儿女或许承载不住,但是我们可以温柔的说一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也请您照顾好自己!
其实,这就是每个年代的教养方式不同,以前在外婆那个年代,吃穿都是问题,也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做父母就是靠着本能养育孩子。而到了现在的年代,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父母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当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存在时,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多一点沟通和表达,就会少一些冲突与矛盾。
我们一起讨论: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外婆说希望外孙未来能跟智能时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东秀希望孩子成为独立的、活出自己生命本样的人;文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懂得选择、懂得处理自我内在关系的人;我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品格优秀的人。
最后我们相互表达了感谢,感恩彼此的陪伴和信任。我们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生命合伙人,我们爱孩子,同时要更爱自己。
期待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我们线下读书会!
也欢迎你加入到果妈阅读社群,一起传递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