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时,我们常常希望能以兴趣为先,
这是否合理呢?
当职业和兴趣不能兼得时,
我们应当如何抉择呢?
1.教育探索-边做边学
现在的体制教育碰到了重重的困难。
政府成立这么多学校,有这么多专业老师,
每天都很忙碌地进行他们的课程,
但这是不是真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学完之后马上就有就业保障?
这些问题越来越是大家疑惑的重点之一。
最近有一篇关于德国学徒制的报道:
学生们边读书边训练。
这个形态有点像以前所谓的学徒制,
但又有一点不一样。
以前的学徒制:
大概是在高中生的年纪,看要学什么样的一技之长,就寄养到老板家里,吃住都是靠老板,在那边工作。工作个三年10个月,这个学徒就算是出师了。出去后有一技之长,那个就叫做就业的保障。
德国的学徒制又有点不同:
学徒们一个礼拜有三四天在公司里上班,直接在工作岗位或者在生产线上赋予他责任和义务;另外一两天要到公立职业学校去上课,学习工作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工作场所总是有很多工作是属于简单型的,比较安全的,不需要很高深的工作技巧和经验的,学生就可以从这些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
这样就已经开始有生产力了,这个薪水,公司也是要支付的。
很多人在学课程的时候之所以感觉到兴趣缺失,是不知道现在课程所教的东西以后可以用到哪里。
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其中就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学徒每个礼拜都有三四天在公司里面实习,会接触到现场的东西。比如说他实习的地方是做土木的,要实际盖出一栋楼房来,里面就有很多东西要学。
另外一两天他回到学校,学习有关知识,水是怎么配的?砖块是怎么叠的?居住的环境是怎么样规划的?化粪池应该划在哪里?地基应该怎么打?怎么用模板?从理论上去架构。
他一到工作场所,马上就能得到验证,验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有所不足。
认识到有所不足,他回到学校学习东西就特别谨慎,聚精会神。
尤其现在的学生,学起东西来不会聚精会神,就是少了那份参与感,因为他离现场非常的遥远。
所以,德国的这个学徒制构想非常好,而且他们行之有数年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加。
大多数的年轻人认为:
四年制的大学才是通往高薪的途径,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途径,才是通往中产阶级的途径。
但是德国有一半的高中生,他们选择直接学习一技之长。他们不再迷信大学学位才是保障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个是很重要的。
现在台湾也好,内地也好,很多人都在挤大学的窄门。问题是现在好多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开始失业。
就算你就业,你的薪水也不一定比得过那些实际操作现场的作业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