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特色
这本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教师的学习”指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
一般而言,匠人的动作是无意识的,而专家的思考则是有意识的。匠人的动作是显性的,而专家的思考则具有隐性的特质。
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教师的能力是匠人的能力与专家能力的综合体。
思考: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具备匠人熟练的技能,又要有深厚的底功,不断深入反思、反省的能力。新时代教师既要扎根课堂,又要研读专业书籍,修炼深厚学科素养,经验和理论的结合会生成智慧!
二、摘录及思考
1.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自下而上的、基于草根改革而成长的。
2.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要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
3.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4.课堂上教师的中心活动是“倾听”。教师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能仅仅只理解发言或言语的表面意义,而要从以下三点来认识其中的隐性关联。
第一,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教材或资料)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第二,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第三,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思考:简而言之,学生的发言与教材、与自身、与同伴都有哪些关联,寻找关键点进行串联、反刍。这三个点上课可以尝试。再用课堂事例加以佐证。希望也能修炼出复原课堂的本领。
5.观摩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出其中的缺点,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难,但要根据课堂事件来支持执教教师的成长,给予实际的建议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必须要直面每位青年教师的障壁,如同解开线团一样去解读他们,让教师从自己的教学改进中得到成长,这才是最为有效的专业发展道路。不是看教学的“优点”或“缺点”,而是仔细观察他们教学实践中的课堂事件,如同在自然中观察蚂蚁一样,对课堂事件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反思。
思考:如何才能让待岗教师或年轻教师得到长足的进步?不是看教学的优缺点,而是仔细观察他们教学实践中的课堂事件,从客观的角度去反思去描述,我们把重点放到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来寻找课堂问题,这样可以让老师能够更好的接受,也利于他们的成长。
6.教学开始前的“气息”或“气场”提前决定了教学的一切。
7.教师要成为教育专家、成长为善于学习的人,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时就要从“评价”的视角转化为“反思”的视角。只能从“好课”“差课”“成功”“失败”的角度去观察和反思教学的教师,一生都不过是个外行,无论教龄几何,其成长都只能停留在教育实习生的水平。
8.教师是怎么炼成的?美国有句格言:医生是在病床边养成的。模仿这句话,我们可以说“教师是在学校中养成的。”佐藤学教授曾做过调查问卷,考查“对教师的成长最为有效的要素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自己对教学的反思”,排名第二是同一学科教学的研修,第三位才是校本教研。还“对教师成长最为有益的人是谁”,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名第一的是同一学科的教师,第二位是同一学校的同事,第三位才是同一学校的校长和首席教师。
9.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比如,我们知道某人的相貌,能够在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认出他的脸,但通常我们很难说出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很难明确地说出我们是凭什么迹象认出它来的;“遵照一级厨师的写出菜谱,你炒出的菜却与一级厨师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