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神是上帝,中国的叫神明,还有其他的称呼:“上天”、“上苍”,老百姓称之为“老天爷”。
在孔子跟弟子的对话中,常常会提到“天。而神明不仅存在,且无处不在。
“天何言哉?四时行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吾谁欺,欺天乎?”,我欺骗谁啊?欺骗天吗?
“知我者,其天乎!”,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若是得罪了天,祷告也没用了。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里记述了孔子的另一段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鬼神的德行真是大得很啊!虽然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但它却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让人无法离开它。 所有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神灵,仿佛它就在你的头顶上,就在你左右。这里的“鬼神”,“鬼”代表逝去的祖先;“神”代表上天的玄机,就是大自然的神明,有它的规律,是不会被改变的。
因此“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要以为一个地方很隐蔽,一件事很微不足道,这时人最容易本相毕露,要小心啊!神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无所不知。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要谨慎。
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但要离他们远一些,“可谓知也。”一个智慧的人,会敬畏鬼神,但也一定不是迷信鬼神的人。重要的是把实际的事情做好。
总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的自然禀赋称为“性”,遵循本性做事就是“道”,按照“道”的原则进行修养叫做“教”。
杨绛先生赞同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认为荀子的“性本恶”观点其实是矛盾的。荀子《性恶》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形成的,这就是本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后天人为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里荀子实际上是承认有“天命之性”,“性”是天生的。而又说,人能学会的,就是“伪”。这个“伪”,指的是人为,不是虚伪。荀子的意思是指,人性天生是恶的,只有后天通过教育、修养,才能成为好人,“善者伪也”。
但既然是天性,是无法人为改变的,那么恶的本性,就改不好了。只有天性是善的,后面变坏了,经过努力,还能变好。
所以,人要做的只是加强自觉性,顺应本性去做事,并按照道的原则进行自我修养,算是合乎天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