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含有大量摘抄)
人浮于世,短短一瞬,有人庸碌无为有人燃放溢彩,生命难免怀有憾恨,渡世渡己,几曾领悟过生命的真谛,又可曾真正明白的智慧的本意,永不迷失地放逐着本心?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那位晚年成名的诗人曾经在回望自己看似碌碌无为的一生时自嘲地说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追求伟大事业的人们总是孤独,即使已经领悟了生命的苦痛却依然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用他的话定义“人生的智慧”,即“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一门艺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着幸福,却也在追求幸福之路上疲惫不堪,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如何变化看待问题的角度、如何领悟生命的真谛等,都是我们在探寻人生之路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幸福论”——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
在哲学上一直存在着关于“幸福论”的探讨,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伏尔泰直言“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犬儒哲学则认为避免痛苦比得到快乐更加重要。在叔本华看来,“愚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祸害”,因此他认为——躲避痛苦和灾祸是获得幸福的最佳途径。
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大死敌——痛苦和无聊,当你距离其中一端越远时,你距另一端便越近,而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或强或弱地摇摆中度过的。
痛苦和无聊是双重对立的,其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外在表现为生活的艰辛匮乏(痛苦)与丰裕安定(无聊),内在表现为精神迟钝(无聊)与丰富的内在(痛苦)。
叔本华认为这四个方面两两组合,只有在外在丰裕安定而内在精神丰富时才是最好的,才能尽量避免两个对立的痛苦根源,因为此时这个人能够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为了生存而忧心忡忡的奔忙。
将自身幸福寄希望于身外之物,好比身体重心在身体之外,世事常变换,一旦我们失去这些身外之物,或者对这些东西的幻想破灭,那么我们所谓的幸福也就烟消云散了。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要想幸福就只能从自身内在求得。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人们是受意欲所驱使,而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的智慧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规避痛苦。“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它和克服它。”“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而规避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节制我们的欲望,我们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我们不应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我们不要热烈地追求尘世的一切,也不要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
人的自身价值与表象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人所展现的表象。
人的身外之物即使财富、名声等,财富对于人的生活是必须的,人应该拥有财富,但不应过分的追逐执迷于财富,而是善用财富,痴迷于财富而迷失本心则可谓是本末倒置。
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过分看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样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和愤怒都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此根源。人类本性的愚蠢生发了三根主要芽条:好胜、虚荣和骄傲。我们应该正确评估自己的自身价值,理性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看法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产生效果,对我们并非直接存在,而是间接的存在,对我们自身也不能起直接的作用。
但人类不能单独生存,只有生活在群体里时人才能有所作为。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一个人若想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在这多方面的关系中得到别人的信任,亦即获得别人对他的好的看法。因此,只要我们和他人生活在一起,他人的看法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别人的看法对我们有较高的价值,仅仅是因为其能带给我们好处,能使我们幸福。因此对我们来说,我们在他人眼中的表象——荣誉、地位和名声只是一种自发的、必需的自我保护手段,其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和获得好处。
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主体是取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主体不同会导致对客体的看法不同,“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个人也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内心是否幸福的是这个人的自身内在。
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于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
人生的各个阶段
叔本华将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即童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在童年期的时候,我们的认知活动远胜于意欲活动,那时作为孩童的我们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每天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时间流逝得极为漫长
到了青年时期,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世界已经养成了既定的认知这时的生活开始缺少变化,我们陷入迷惘,而年龄越大,生活的意识就越发减弱。
“我们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对事物的接触和经验构成了以后所有认识和经验的固定典型和类别,以后的人生认识和经验都会被纳入既定的类型。”
到了老年期,我们的身上具有了一种静思默想的气质。时间又开始变得缓慢起来,已经经历过人世沧桑的老人更加容易看透生命,过去的苦痛、挣扎与煎熬都变得微不足道起来,此时的他们灵魂空明,慢慢追溯自己漫长的一生,悔恨和痛苦都不再那么深刻。那时终于明白“年轻的我们总是以为人生中重要的人、事、物会在重要的时刻大张旗鼓地出现,但到了老年却发现这些都是悄无声息、不经意地从后门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相信自己在怀念着某一处遥远的地方,但其实,我们只是怀念着我们在年轻、活泼的时候在那地方所度过的时间。时间戴上空间的面具欺骗了我们,我们只要到那地方一游,就会清楚我们受骗了。”
人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对自己:
认识自己——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活在当下——不要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
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
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我们不加留意地度过我们美好的日子,只有到了糟糕日子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怀念和渴望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我们脸带愁容,许多欢乐愉快的时光未加品尝和咀嚼就过去了,直到以后日子变得艰难和令人沮丧的时候,我们才徒劳地为逝去了的好日子而叹息。
学会孤独——人的拥有就在其自身,归根到底人所能寄望的也只有自己,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法忍受孤独的只能去热衷与人交往,而能承受甚至享受孤独的则是自身拥有充足的人。一个充足完备的人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而不是人的一个统一体中的一部分。
“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们应该把部分的孤独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
“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珍惜拥有之物——只有在失去了某物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的价值。人们常想得到未曾拥有之物会如何如何,却很少想自己失去现在拥有之物又会如何如何,若有人肯念及后者,那他就会为自己所拥有之物感到直接的、比以往都更大的喜悦,并用各种方式防范失去他的拥有之物。
对他人:
心中只有自己,眼中却只有别人—— 每个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而且从根本上来说,除了自己,我们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到兴趣。眼睛只能向外看,却不能看到眼睛自身;人背负自己的身体不感觉沉重,移动他人的身体却感觉到重量;同理,每个人都不会注意到自身的缺点,却只会盯着别人身上的缺点。
面具和伪装——人都有其两面性,如果真的相信这世上有头上长角的魔鬼或身挂铃铛的傻瓜,那我们只能成为他人的猎物和玩物。在弄清一个人之前,不要与他过分亲密并结下愚蠢的友谊。
“在与他人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无论如何,对一个我们刚刚认识不久的人,都应注意不要评估太高。”
木秀于林——显示自己聪明智慧是在间接地指责别人的愚蠢和无能。拥有某类优异素质会使自己孤独起来,人们憎恨他这方面的优势,避之唯恐不及却又找不到理由,于是只能把种种缺点、恶行加之于这个人身上。
每个人都喜欢优越感,因此每个人都会出于天性地靠近能给他带来优越感的物体。
“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保持礼貌——不礼貌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随意和不必要地以不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人并因此产生仇怨,就如同自己放火烧掉自己的房子一般疯狂。礼貌之于人,如同热度之于蜡,能让一个执拗的人也变得顺从和与人方便。
“礼貌的言行就像假币,在使用假币时也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与则是聪明的做法。”
沉默是金—— 不要去驳斥别人的看法,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 不要将自己的秘密透露给别人,我们要把个人私事视为秘密,并且不要告诉相熟的朋友,因为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他们对我们那些最无可挑剔的事情的了解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利。
“任何你的敌人不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不要在言语和表情上流露出愤怒和憎恨,这不仅徒劳无益,而且不智和危险。“我们越能成功地避免由话语和表情上表示愤怒,就越能成功地通过行动把它表现出来。”
命运的运气
运气——在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其中运气至为重要。人生好比乘舟,个人的努力奋斗和挣扎就像桨橹,而运气之重要就好比乘舟时的风向,顺风时一日千里,逆风时则寸步难行。人生又像纸牌,命运负责洗牌派牌,我们只负责出牌。
变化——人们应牢记时间的作用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看上去都有理由和权利永恒不变的存在。但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保留这种权利,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一个明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遇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勇气——“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
“就算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只要它的结局仍然悬而未决,只要还存在得到一个更好结局的可能,那我们就不要胆怯、犹豫,而应该努力抗争。”
畏惧是生物的本性,但对这一本性却要节制有度,不能把无用空洞的害怕和有益的害怕混合在一起,很多时候这种畏惧并没有依据,有时候畏惧本身就成为了畏惧的理由。
以下为读书摘抄:
《人生的智慧》
第一章:基本的划分
1.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
2.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有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3.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既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4.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5.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6.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由此导致了在外财富的贫乏。
第二章:人的自身
1.一个人的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
2.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3.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
4.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5.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 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一一亦即痛苦 进行着 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而内在的或者说属于主体的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对立关系则基于以下这一事实: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6.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7.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8.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于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
第三章:人所拥有的财产
1.伊壁鸠鲁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如衣服和食品。第二类是天然的却不是迫切的,性欲。第三类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对奢侈,排场,铺张和辉煌的追求。
2.《亨利五世》:乞丐一旦跨坐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
3.对于富有而无所事事的人,免除贫穷会把他的猫引至人生的另一个极端——无聊。
第四章:人所展现的表象
1.我们所展现的表象——这也是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我们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
2.正确评估本身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
3.人类本性的愚蠢生发了三根主要芽条:好胜、虚荣和骄傲。
4.贺拉斯: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
5.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的自豪感。
6.在每一个国家,人们的狭隘,反常和卑劣都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到国民性。
7.名声总是逃离追逐它的人,但却会尾随对它毫不在意的人。
8.具有价值到不是名声,而且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实在的,而以此获得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
第一部分泛论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伏尔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了肯定和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在这两种情况下,究竟痛苦是等到快乐过去了才来到,抑或是先快乐而至,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人们试图要把人生的痛苦舞台变成一一个欢乐道场,目标定在寻欢作乐而不是尽最大可能去摆脱痛苦就像许许多多的人正在做的那样一那的确就是一 件本末倒置 、至为荒谬的事情。
谁要是带着一种阴沉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视为某种意义上的地狱,并为此处心积虑在这一世界建造一间隔绝烈火的房间一那这个人的错误还不至于那么荒唐离谱。愚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祸害。
如果智者无法达到目的,那只能归于他的运数,但却跟他的愚蠢无关。只要得偿所愿,他就肯定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他所躲过的祸害千真万确在这生活中存在。
歌德《亲和力》:如果一个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更好是好的敌人。
犬儒哲学:避免痛苦比得到快乐更加重要。避免重大灾祸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考虑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诶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歌德的美妙诗句“我从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其实就是说,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诶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在将来,尤其到了糟糕恶劣的日子,我们的记忆就会拉起帷幕:此刻时光已经变成了我们内心眷恋和思念的对象。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以觅到。
年轻人首上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双重智力:一重用于应付日常的关系(即关乎意欲的事情)在这方面他们和常人无异,另一重则发挥在对事物的客观把握上面不存在危险的十个理由根据都敌不过一个存在危险的表面假象记忆所产生的效果犹如针孔照相机里面的聚光镜——它把景物收进去,然后制造出一张比原物漂亮得多的图片。
要想得到这种好处让别人美化自己,方式之一就是尽量不要与人见面,因为虽然记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它的美化功夫,但美化的工作却马上就可以开始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外皮”礼貌的言行就像假币,在使用假币时也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予则是聪明的做法。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伏尔泰: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童年期:生命所给予我们的印象并没有因为多次重复而变的模糊不清。我们越年轻,每一单个事物就越代表了这一类事物的总体。认知活动远胜于意欲活动。
青年时期: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中年和老年期就像一年中春天烦闷漫长,秋天短暂,不过更加明朗,更加缺少变化正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和令人不快的事情缩短了我们的回忆。回忆的素材越多,回忆就相对较少当一个人老了之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个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年龄越大,生活的意识就越发减弱。
老年期:静思默想的气质。到了老年,我们不能因为缺少了许多的快感乐趣而感到有所抱怨。因为每种快感产生都只是一种需求的缓解,因为需求到消失导致快感的消失是丝毫不值得抱怨的 。
《罗密欧与朱丽叶》:老人们啊,他们很多人就像已经死亡。僵直,缓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