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软硬件技术愈加成熟,人们之间的连接较以往更加容易。原来想认识的人,需要费尽心思找人转介绍,现在发个朋友圈或者刷两个行业群,就能找到牵线人;再比如现在已经没有人通过打电话叫人聚餐了,而是直接拉一个微信群。
社交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转变为线上场景。就像线上会议、线上讨论、线上教育……
于此同时,越来越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拥有更多的个性化诉求,衍生出了越来越多亚文化团体。他们有自己的主张、诉求、习惯、内容偏好。他们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时而四处游离,时而抱团取暖。
场景,就是把他们聚集、交流、连接并产生化学反应的契机。
场景,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比如去咖啡厅喝咖啡看书,是一种场景;请朋友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是一种场景。
如果把这个词应用到互联网上,指的是能够触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者能够使用户长时间停留的应用形态。比如在床上刷朋友圈刷了俩小时;在网上追美剧、动漫;玩了一晚上游戏等等。
线上场景与线下场景本质相同,都是对时间的占有,但是由于线下和线上的人与人之间连接方式不同,因此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能够做到打通线下线上场景的人或公司,必将在未来的商业环境中掌握主动。
总之,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不论线上还是线下,拥有场景就拥有消费者时间,会轻松占用消费者的心智。
找到你的场景,就能找到你的人群。
找到你的拥护者,就能够建设你的社群。
拥有自己的社群主张,就有形成属于自己亚文化的可能。
有独特的亚文化,就有互联网的内容能力,就有引爆的机会和资格。
引爆就意味着流量的获取开始,并进入大众视野所及。
产品即场景
产品,就是场景的解决方案。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细分消费者需求、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场景黏性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分享即获取
分享是基于人格的背书,其主体是人,而不是广告中介。因此其信息更加可信。对可信任信息的筛选就会成为达人电商的由来,进而成为新商业模式的机会。
跨界即连接
每个品牌都代表着背后的亚文化群体,每个品牌都可以互为连接的渠道。任何两个陌生的企业,通过强BD,找到接触点,彼此形成互补的品牌连接,就是跨界即连接。
流行即流量
并非说流量不重要,而是流量要来自于场景的应用,通过这一场景本身的流行带来流量,场景就是流量入口。
流量新入口逻辑来自于人和人的口碑相传。相信亚文化的力量,找到那些品牌的真实拥护者,为他们提供专属的场景。
在未来:
所有的公司都是媒体公司。
所有的公司都是互联网金融公司。
所有的公司都是投资孵化公司。
所有的公司都是场景创造平台。
所有的公司都是大数据公司。
公司的组织架构与各个部门的职责,在互联网大环境的发展下,从线下转为线上的同时,也将会发生变化。
媒体公司,相当于以前的市场部;
互联网金融公司,搞定线上支付、白条等服务的财务部;
投资孵化公司,将具体的项目策划外包给用户的BD部门/策划部;
负责场景搭建的产品部;
负责数据收集、挖掘的数据营销部……
未来的变化,一定会超出我们现有想象力的限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