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经常产生语言上的冲突,经常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无法沟通?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努力,孩子还是不理解我?
你是否也说过类似下面的话:
“告诉你八百遍了,就是没记性”
“再不听话,妈妈不爱你了”
“怎么想的告诉妈妈,别总是哭”......
即使这些话说过无数遍,孩子依旧不愿意听你的话,不愿意与你沟通。
先推荐一本关于“如何提升亲子关系”的书籍——全球最权威的父母培训圣经,《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该书介绍父母应该如何有效建立亲子间的关系模式。
书的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是全球儿童教育专家,美国执业心里学家,他创建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后发展成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托马斯·戈登博士通过长期的经验研究,分析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的冲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矛盾是由沟通不良引起的。很多家长在沟通中存在一个误区:只要自己说的话孩子听了,就是沟通。
家长的误区:只要自己说的话孩子听了,就是沟通
当我们看到孩子哭了,本能反应:
如何止住哭,让他不哭了?
他怎么那么爱哭,怎么惩治、戒掉他这个毛病?
怎么转移注意力,让他忘掉现在的感受?
很多人认为他们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方法是抑制它们、忘掉它们,或者想些别的。实际上,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们受到鼓励,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
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问题解决之前,情绪首要的是被人理解。在感受被理解之前,解决方案往往不起作用。很多时候沟通失败的根源:是家长没有认识到,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帮助、建议,而是被聆听,被理解!
沟通失败的原因:没有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被聆听,被理解!
孩子因自己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而伤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来说:
“别哭,不就是条金鱼吗?爸爸再给你买十条。”
孩子听后哭得更厉害了。
这时,孩子哭的不仅仅是金鱼的死,更是因为他的情绪不被接纳和理解。如果爸爸这时候能告诉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过。” 这样,孩子或许会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觉。
有效沟通的第1步:
聆听孩子内心需要什么,真正有效的聆听是疑问,不是质问
沟通不单是要说,更需要积极聆听,当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是从“质问”开始的。
比如孩子在学校淘气,家长用质问的语气:“我听着呢!你说,你为什么上课捣乱?!”一听你这样的语气,孩子倾诉的欲望已经减了大半。家长以为自己在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对自己倾诉,实际上已经关上了沟通的大门。
正确的聆听的态度是不轻易评价和预设答案。评价往往意味着置身事外,不愿意去聆听。任何评头论足都会把倾诉的情绪堵回去。
正确聆听:正确的聆听态度是不轻易评价和预设答案
当孩子试图表达自己的时候,他最想说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逻辑。当他感觉还没有完全表达清楚的时候,父母一下子弹出自己的评价,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感到不被理解,想要倾诉的愿望也就立刻被压回去了。
每次在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之前,家长首先需换位思考,发觉和理解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家长可以先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有效沟通第2步:
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敲门砖”法:继续沟通的邀请
当孩子告诉你他不想上学时,你会怎么办?直接训斥他:“快起来,必须去!”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可能大哭,也可能干脆不起了。
这时,先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很希望今天是周末,因为妈妈答应你周末带你去海洋馆,是不是?我明白,我们看一下日历,今天是星期三,妈妈和你一起再等两天,好不好?”当我们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并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这样,会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要求。这就是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敲门砖法:敲门砖式回应:越简单,越有效!
在对孩子的回应中,家长应避免包含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而是尽量邀请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用简单的“敲门砖”式的回应,为孩子打开一扇门,邀请他开口说话。
孩子会因为这些“敲门砖”,感受到鼓励,与父母更加亲密,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有效沟通第3步:
充分发挥“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当孩子迫不及待想要和你说一些事情时,请放下手中的事情,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说话。
和孩子聊天时,时不时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头发,或者身体向前倾,这些肢体语言都在表达你在鼓励他继续说话。
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也主要是通过内感官,而刺激内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语言方式,比如: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语气、表情、眼神、肢体动作,这些能让孩子感受到的交流才是更有效的交流。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保证身体、情感、思维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