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竟然也读了7本书,读书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可以忘我,可以产生心流,可以愉悦地活着。
《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8/54
又满足我好奇心的书。
本书介绍了八个地区和国家,包括美国(美国有三个地区)、印尼、墨西哥、西班牙、日本和玻利维亚等的殡葬情况,这与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关系。
每个人都是向死,理解死亡就能够好好的活着,更好的过一每一天,生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读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到墨西哥的亡灵节,这让很多读者想起催泪电影《Coco》(忘了中文叫什么)。
去年2022年备受关注的好电影《人生大事》和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都是触及殡葬行业,反响很大。无论剧还是电影,主题深刻,具有治愈及鼓励人生的意义极好。
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异域风情,领悟生命的真谛。
《烟火漫卷-迟子建》——9/54
这是一本我在多伦多小镇图书馆借阅的中文图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迟子建的作品。
小说像是哈尔滨的生活实录,作者笔触冷静、细腻,是哈尔滨老百姓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包括与俄罗斯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也称得上是一本群像小说。
一个被丢失的婴儿、一座埋藏着秘密的城市、四十年的寻婴路和一个男人的自我救赎…….小说以开“爱心救护”车的主人公刘建国为轴心,榆樱院为场地(合租小院),叙述于大卫夫妇、莫名上门的黄娥和儿子杂拌儿、刘建国大哥刘光复、神秘的救护客人翁子安、刘建国的妹妹刘骄华等人物为半径,群像人物涉及20余人,每个人都有着不能告知的悲伤。
“她的眼,永远蒙着一层水样的东西”。黄娥这个突然杀到刘建国门前的女子,以寻夫之名,其实是想安顿好儿子之后,以死相还因吵架而半夜猝死的丈夫卢木头。
所谓的“找人”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心与纽带,在小说中,也巧妙地因“找人”将所有的人物连接在一起。
迟子建虽为女性,但笔触、内容和思想并没有明显的女性特征,比较“中性”,这是我喜欢的一点。虽然小说情节有bug,但内容上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哈尔滨这座带着异域建筑风格的城市。
通过它,我还看到哈尔滨人平时餐桌上的食物,最让我惊讶的是“牛肉炖柿子”,原来这个柿子就是“西红柿”,哈哈哈!
《武则天传-蒙曼》——10/54
除了喜欢历史,我每周二需要进行中国历史故事的讲座,所以历史方面的书籍会看得比较多。
读完林语堂先生的《武则天传》,再来读蒙曼老师的这本,共计八小时读完。本书也是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分享过的主题。
发现并不是如知乎的读者评论那样,对武则天是否为了拉下王皇后,亲手杀了自己襁褓中的小女儿,对这个历史真实性两者有分歧。
实际上他们两人观点一致,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都能够平客观、平静的叙述,推荐蒙曼老师这本书(林版本在微信读书上没有,我看的是在多伦多中文书城购买的实体书)。
我下一本会读她的《太平公主》。
《文学回忆录》(上)——11/54
这是一本豆瓣评分9.1的作品,我阅读的是实体书。它是木心对文学史的讲座内容,由陈丹青记录并整理出版。这本是我买的是精装本,拿在手里阅读的感觉非常好。
因为是讲座的形式,所以书中的每一处都带着木心先生悠然的气息,缓慢而完整地叙述了中外文学史,对无事可做、想了解文学的朋友非常合适。
书中,我看到多处木心的独立思考与观点,这一点是我非常欣赏,读书不思考,等于没有读,读了相关内容,就要经过大脑思考,这样才能慢慢地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有席地而坐、有站立、有端坐,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本月只读了“上”,还有下,看看什么时候读完。
《终于看见了自己》上野千鹤子·樋口惠子——12/54
上野千鹤子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也是近期的热点人物,她与北大三位女性的交谈,备受国人关注。
《终于看见了自己》是她与樋口惠子的对话记录,仅六万多字,阅读流畅,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可以读完。文中提出了很多好问题:
“现在的你,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是父母眼中希望的“乖乖女”,还是爱人希望的贴心伴侣; 是孩子希望的温柔妈妈,或是公婆希望的贤惠儿媳…… 那么你自己呢?
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里,我们该拥抱变革,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
还是遵循传统的轨迹,安稳地度过一辈子? ”等等。
上野千鹤子,不婚主义者,一生奉行自由与独立; 樋口惠子,两度结婚,始终维护着自我与家庭的平衡。
她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却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这场关于“如何看见自己”的对谈里,关于恋爱、婚姻、工作、自我、自由等30个女性生命课题,她们通透看待,真诚分享。 她们让我们领悟到:生活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唯有看见自己,顺应内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坚实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捷径”。
《文城》余华——13/54
这是一本从小镇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豆瓣评分仅7.9的余华新作。20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中,余华继续上榜,但感觉这一届的中国作家依然难获奖。
无可否认,这是一部很吸引人的小说。它是一部回归到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品,这部小说算一个小长篇,以倒叙、插叙等手法,讲述了北方男人林祥福携女南下寻妻的故事。小说可分为两部分:《文城》和《文城补》,故事背景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穿插了对帮会、土匪、军阀、乡绅等人群的描绘,里面有爱有恨,有血腥也有激情,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式写法。
与《活着》对比,此时的余华已经少了以往的悲凉与冷漠,更多的是善良与中国农民特有的乐观、坚忍、坚韧,以及血脉传承中的优良品质。
对《文城》的评论,网上很多,但无论别人怎么看,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感受。说实话,我喜欢《文城》,推荐。
《我们仨》杨绛——14/54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2003年7月首次出版。我在2004年秋天第一次阅读。如今不知道是第几刷,大约第3或者第4吧。
杨绛先生笔触柔和、亲切,讲述她的单纯温馨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本书读起来不累,很适合觉得疲惫时,从文字中寻求安抚与激起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