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熟知“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但实际上,“四大文明古国”这种说法只是为了方便记忆。这就好像颜色被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样,也只是为了方便记忆,而不是自然光里就只有这七种颜色。
而且,“四大文明古国”说是四大,其实都属于同一种文明类型,那就是大陆农耕文明。大陆农耕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也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文明,一般都需要在河流附近发展起来。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国家,先天地理条件没有那么优越,既没有可供灌溉的河流,也没有适合耕种的平地,那是不是就没法发展文明了呢?
答案当然是No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就属于游牧文明的著名代表;而对整个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古希腊文明,则是海洋商贸文明的一种。
《海都物语》中的主角威尼斯,就属于后者。这种文明一般都靠海,陆地资源少,需要靠着跟别人做贸易来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 -- 听上去是一个非常受制于人的模式,但是威尼斯偏偏就能屹立千年不倒。在大战小战不断的欧洲大陆,威尼斯不仅能够自保,还能在各大帝国之间稳步发展,确实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威尼斯治国的核心要义,就是“商人的实用主义”:威尼斯的统治阶级基本上是在用经营现代企业的方式经营这个国家,所以《海都物语》这本书在日本和韩国的政商界也十分流行。
顺便说一句,本书的作者盐野七生的代表作《罗马人的故事》,也是在商界、政界广受欢迎,是以罗马帝国作为跨国大型企业经营典范的思路来写的。
商人在以前的中国文化中地位是非常低的,不仅在士农工商阶级中排在最后,“无奸不商”、“商人重利轻离别”等等描述商人的俗语几乎都是贬义的。
威尼斯作为海洋商贸文明的代表,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由于他们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利益,有生意就做,也不免被别的国家骂没有原则。
举个栗子: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十字军想租威尼斯的船渡海去东征,签了丰厚的合同。结果交船的时候,十字军钱不够履行不了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威尼斯索性说服了十字军改道去攻打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不但避免了坏账,还收获了巨额财富。
等到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威尼斯第一个跑过去跟土耳其人说:我们以前跟拜占庭签的贸易协议依然对你们有效,咱们还是贸易好伙伴。结果土耳其人还真就没怎么打威尼斯。
作为应该是站队在基督教一方的威尼斯,自然受到了不少诟病。不过威尼斯人采取的策略是:明面上说我们威尼斯是个小国家,打土耳其人这事应该由教皇和大国家来牵头;私底下给教会提供资助。这样既不惹恼近在咫尺的土耳其人,也不会受到基督教国家的太多批评。
这个套路有点类似于“日不落帝国”前的英国:暗中支持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斗个你死我活,自己则在岛上闷声发大财。
另一个体现威尼斯人“Business is business”作风的案例,是与葡萄牙人之间的香料贸易大战。
原本威尼斯人靠着自己出色的航海技术,一直垄断着欧洲的香料市场,获得了巨额财富。但16世纪葡萄牙人通过大航海,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从印度直接进货,从成本上比威尼斯更有优势。
葡萄牙人试图挤垮威尼、取代他们在香料贸易中的地位,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先打价格战、降低香料的售价,等到威尼斯人没法再削减自己的利润竞争时,就会自动退出。此时葡萄牙人就成为了香料市场的老大,可以想怎么提价就怎么提价了。
而威尼斯人的策略是冷静应对,一面尽各种努力维护好自己的贸易路线,一面等待作为生手的葡萄牙人出错,结果葡萄牙果然因为盲目进货和提价,最终自乱阵脚,威尼斯人依旧还是香料届的老大。
威尼斯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群商人,脚踏实地、建立国家、创造财富、赢得尊重的故事。就像书里说的那样:
任何国家,都会有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能够经历几度兴盛的国家,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一次的辉煌,靠的是机缘巧合,而反复出现的繁荣,则是有意识的努力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