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窗前,回顾过去一年,略有所思。写一篇小文章作为记录。
破局本为旧题,去年疫情袭来居家隔离期间我总结了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层面变化主要是三观方面变化写了破局(一),当时自以为已经窥探到走出生活困境和心灵牢笼的良方——阅读经典。深以为从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中能找到和自己处境相似的人物,从他们的不同经历中能体悟出人生的道理来。我迷恋上了阅读现实主义的小说,国内的从余华、陈忠实、巴金再到最近有些痴迷的老舍,国外的如罗曼罗兰、肖洛霍夫、胡塞尼等。感动了我对我有所启发的作品也不少。,如《活着》、《白鹿原》、《家》、《骆驼祥子》、《离婚》《约翰.克里斯多夫》、《静静的顿河》以及最近正在读的《四世同堂》。这一年中,我度过的书不止这些,可此时此刻还能想起名字,想起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过触动和特殊情感的也只有它们了。就如同一年中碰到了的少人,许多事,都已变成故人和故事,多思无益徒增烦恼,愿意留在身边的人和值得记住的事才是值得珍惜和宝贵的。
读着读着,我迷茫了。我发现自己目前的人生处境竟然和觉新、瑞宣、祥子等如此类似,有时觉得小说中的他们就是自己当下现实生活的映射。觉新的顺从和颓唐,瑞宣的隐忍和担当,祥子的倔强和无奈妥协......,读着读着,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选择破局而不是积极入局是不是彻彻底底的错了。我以为自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似乎眼前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黑夜。有时想着想着就觉得像祥子一样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吧。毕竟自己现在孑然一身,独居陋室,能依靠得只有自己吧。和祥子又有什么区别吗?工作就是我的车,只不过祥子主要拉的是散座,而我是拉包月的,稍微体面些,不至于寅吃卯粮债台高筑罢了。生命如长河,奔流不息,本应绚烂多彩的青春年华却在平实无味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消磨殆尽,留下的只有日显成熟的脸庞和即将奔三的惶惶不安。心中不安,干啥事都没劲,更谈不到觉察出生活的乐趣了。我还在阅读,可不知道为什么要读,我还在读,阅读仿佛成了我逃避现实的工具,我还在读,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都成了一成不变的习惯。
现在想想,这些书中的故事组成了一个新局,把我困住,我读得越多,这种包围感和压迫感越强。书是好书,可我却无福消受或者说贪多没嚼烂已经积食上火了还不自知。原以为的突破樊笼却变成了作茧自缚。身在局中的我苦闷、彷徨、觉得做好多事都无意义,一些努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直到这个寒假之前我依然无法破局。
寒假到了,我有点不知所措了,如同拉包月的车夫突然失业了,就老想着去拉拉散座填补自己的亏空。假期应该做点什么呢?我心里没底,假期应该去哪呢?我心里没数。我在看书之余又喜欢上了看动漫,新海诚、宫崎骏的一通瞎看,沉浸其中是暂时忘我,回到现实依然故我。现在想想,短视频、动漫、电影比酒精和香烟的功效想比的好处也就是不伤身体了吧,精神麻醉效果其实并无不同。
虽然不想回家,可是过年啊,不回家总是不和时宜的。面对村中长辈训问、家中亲人的关心,我感受到了被关注的感觉。对他们而言,这是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而对我来说,这是压力,是鞭策,因为他们总是避开方法论而谈因果。除夕那个下午,我朋友邀请我进入了一个交流群。群中加上我只有四人哈,不存在广告传销的嫌疑,我们只是交流自己对于专长领域知识的理解和读书的一些心得。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了凡四训》、《传习录》等书并进行了初步阅读。了凡四训中的为善、谦虚对我触动很深,《传习录》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让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由《传习录》我了解到王阳明,由王阳明我了解到朱熹、陆九渊、二程、再上溯到韩愈、王弼和嵇康最后回归到孔、孟、老、庄。在此期间我特别感谢董平老师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和杨立华老师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了宝贵的精神力量。让我不再落于致力于寻章摘句以致于为得到一两句心灵鸡汤的抚慰而感激涕零的幼稚。之前常以背诵过《论语》十则、学过孟子几篇文章、似懂不通的学习过《道德经》(片段)《逍遥游》就自以为已经对往圣先贤历代哲人的大智慧有所了解。因一句“存天理,灭人欲”就将宋明理学视作限制个人自由的枷锁而转而投向西方哲学的怀抱,觉得本国的思想家哲学家不足道酨,而对外国的柏拉图、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崇拜得无以复加。现在回想,自己纯属因噎废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近,我正在努力学习、吸收新的思想和文化并努力付诸实际行动。我为自己还能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东西感到无比高兴,自己鄙陋浅薄却因阅读能与先哲结缘不至于落到独学无友的尴尬境地。学然后知不足,后面的路还长的很......
张绥生 2021年2月21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