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知识分子》公众号对刚刚获得沃尔夫奖(号称诺奖的风向标)的华人科学家何川的访谈,这篇报道很好地展示了一种做出开创性科研工作的常见模式:将新技术用于研究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的老问题。先来看看何川教授是如何讲述他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历程的:
我个人觉得除了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以外,绝大多数开创性的科学发现都是有时代的背景,整个科学的认知和技术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一些人才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新的机会。
比如,RNA修饰领域,我们进入的时候,这个领域已经沉寂了二三十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家发现mRNA上有各种各样的修饰,但是M6A是最多的,那个时候大家就知道它很重要,不过当时缺乏合适的研究工具,像分子克隆技术等等并没有,质谱测序都没有。
于是大家就卡住了,一卡就二三十年,大家几乎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然后到了2008年前后,各种各样的技术涌现出来,还是没有人去关注RNA修饰,而我们正好在做相关的工作,觉得有些意思,就往这个方向开始走。
之前是DNA的表观遗传被研究得比较多,我当时觉得两个都可以做,但RNA上可能有一些更新的东西。因为我之前在DNA损伤修复上有一些挺不错的积累,做DNA的工作对我做RNA帮助巨大,在做DNA时可以做质谱来量化修饰程度。同时我们在单链核酸上发现了一点苗头,我总觉得在RNA上也应该有同样的通路,可能是一种直觉吧。
而且我学化学出身,对分子层面的理解是有优势的,所以在生物领域里面研究化学修饰,我们当时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从他这一段自述当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 他选择了一个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而停滞了二三十年的研究领域;2. 他是最早意识到新的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这个老问题的人;3. 通过观察DNA表观遗传研究领域,他确信了RNA修饰的这个鲜有人涉足的研究方向的重要性;4. 结合自身背景,他意识到自己有相对的能力优势来研究这个领域。
可见,要想通过用新技术去激活一个老领域从而做出开创性的工作,至少需要具备以下这些能力和条件:1. 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且对新技术可能具备的应用场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2. 要对停滞不前的老问题有足够的关注,且清楚了解它们之所以停滞不前的阻碍条件(比如,技术限制,实验系统的缺乏,或其它的条件);3. 要对自身的能力以及具备的技术条件有清晰的认识;4. 要具备跨领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到何川这个案例,我尤为好奇的是:他是如何发现RNA修饰这个停滞不前的研究领域的?为什么是他首先提出这个研究领域的?或者说他具备的哪些条件和能力使他成为首个提出RNA修饰这个研究方向的人的?接下来我将花几天时间去搜寻相关的材料,以期能够破解上述重要的疑问。
最后还有一个小疑问:到底多久之前的问题可以算是合适的老问题?十几年前算不算?我猜想,时间越接近当下,就越容易被更多人注意到,所以要想在十几年前的老问题中寻找到可能的突破口,而且是作为第一个发现突破口的人,几率可能会比较小。在何川的案例中是“二三十年”,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时间间隔:既不至于被所以人彻底遗忘,又不容易被很多人轻易地想到。如果时间间隔更久的话,要想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感觉对于文献阅读的要求会更高,成功的概率只怕也会更小。但是,一旦找到,其开创性的意义或许也更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