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句读?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与今天白话文标点符号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牢固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活泼泼地呈现出来。读古文要明句读,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要断句。现在的文章作者基本上都加了句读符号,虽然不需要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添加断句,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十分注意句读的位置。
作者认为,一句句子作一口气读的时候,断落的部分意味比别部分强。做两口气读的时候,有两个断落的部分,就有两部分意味加强了。总之,凡是断落的地方,意味都会增强,一句句子,断落的地方越多,意味增强的地方也越多。告诉我们,凡是有句读的地方实是作者重点强调之处,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这处。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要重点关注文章里每句话的句读。如《瑞雪图》里有一句话: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句话里有三个断句,要做三口气读,“飘扬”、“阳光”、“彩虹”是作者要强调的,正是因为雪末儿飘扬,又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像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三个地方的意味都增强了,整句话就更能体现雪花在阳光下的美丽了,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因雪花绽放的喜悦心情。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就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断句,有什么作用,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再用语音和语调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再看《“三颗纽扣”的房子》中,“三颗纽扣”说:“待得下一个人,就待得下两个人。”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待得下一个人就待得下两个人。”仅仅是因为方便读者阅读时的停顿吗?我不以为然,句中有两处断句,也是作者强调的内容,待得下一个人是说房子小,待得下两个人是说房子再小也可以容纳别人。房子的小和人心胸的宽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三颗纽扣”多么善良和博爱,朗读的时候也要读出这层意思。再如《少了一个马掌钉》中最后一句: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这句话只有一处断句,作者强调的是这个马掌钉的作用。如果是这样:“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就要强调损失和马掌钉了,可是,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但是偏重的是“小。”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了,才能做成大事。所以上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小的方面——马掌钉。因此,只用了一个断句。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方面。
读文章要注意句读的不同位置,自己写文章也要灵活考虑句读的位置变化。作者认为,把自己的意思、情感的重点作为依据来决定文章的句读。比如学生写春天的作文,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你看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了脑袋;你听溪水哗啦啦地不停向前奔跑;你闻花园里飘来了一阵浓郁的花香。如果为了同时强调怎样找到春天的,可以在你看、你听、你闻后面断句,这样就能暗示读者春天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不管写哪种文章,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这样来思考,来变化句读的位置,从而做到文能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