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觉得,一个假期可以完全沉静在人物和情节的起承转合里,挪不开眼。当全心全喜投入到一件事情里,暂时抽离出现在的状态时,真正得到了精神上的休憩。同时,更深的带有一些通过文字浸染后的内心生出的细微变化。
临近工作,作为一剂宁心静气的妙药,我读完了阿耐的《都挺好》。初品其语言风格,不禁喜悦。此文风与亦舒之笔如初一致。相较那些无病呻吟的言情我更喜欢直视现实的笔墨。在品读阿耐的文字,对于文章的情节转合的流畅表示佩服,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鲜明。以“重男轻女”的特有历史文化现象为起底,刻画了一个被家庭忽视甚至遗弃的孩子如何穿越家庭之痛,与自己和解的经历。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真正明白一个家庭存在的意义。
(一) 关于家族的传承
我们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可能是一种家庭传统文化或者家族历史文物等带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延续,但是通过苏家对于母系家族的历史追溯,却揭示了家族里最为残酷的真相——重男轻女的恶习。苏母在家族的逼迫下为了一家人的美满生活,为自己的亲弟弟谋求一条光明大道,在家族的亲情绑架下她无处逃脱,从此扭曲自己的人生,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幸福。积怨成疾,往后的日子里苏母任由自己成为家族攀附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扭曲了她的价值,女子始终是一文不值的,只有男儿才是家族的人。这种被荼毒的思想,从母亲家族里扎根到她自己的身上,然后复制到她自己的家庭里。这种恶性的循环成为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时时扼紧苏明玉的咽喉,让她紧张和窒息。带着被家庭抛弃的怨恨,她选择了绝地逢生。
(二) 关于家族的觉醒
如果不是因为够沉痛,很多人是安于当下的。因为惧怕改变,前路迷茫。但是,往往能够主动去改变的人,她才是最有力量的。从世俗的眼光看,苏家三兄妹都算得上是社会上比较优渥的阶层。但是,一层一层剥开这个家庭的外衣,却发现光鲜的背后是劣迹斑斑。都说最有力量的人最能够改变现状,在无声的煎熬中苏明玉从发自内心的仇恨到内心的挣扎最后到正视家族的固有模式。这一路走来,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名战士。用冷面无情装饰那颗冰凉的心,但是在家庭告急的一次次纷争中她却成为了那个托底的人。
她真的不想回归吗?或许吧,但是当家里的人和事不断与她牵连到一起的时候,她又那么在乎他们家里人是否真正把她当一家人看。这个貌似游离于家族之外的人却又是那么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当一个人真正获得爱的能量来源的时候,她的内心被填满的时候才是真正柔软和释然的时候,当老蒙如一位和蔼的父亲,当石天冬一步步帮苏明玉卸下她内心的枷锁时,她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世界和周围人的爱也流动起来。苏明哲和苏明成在父亲的自私举动和奇怪的言论里,更加认清了家庭的病态,同时也认真反思自己。当每一个人都更加冷静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庭模式的时候,才是他们真正走向改变的开始。
(三) 关于女性的成长
在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有三个。第一个是苏母,在故事情节里虽然鲜有对于她的描述,只是在明哲梳理家族史的时候才正视追溯过他们的母亲。但是,从其他人的言论里,让我看到了时代的演变。苏母既是被家庭逼迫,更是被时代环境所阻滞。相比于下一代的成长环境,苏明玉的人生却更为广阔。苏明玉的命运至少不会因为父母的摆布而完全沦陷。虽然,她的大学梦想被打碎,但是时代的发展让她还有为自己造梦的可能。在新时代的脚步下,她成为了那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但是与同时代的朱丽,苏明玉有些黯然。尽管她事业一马平川,社会地位显赫。但是,那心中坍塌的一角却永远无法弥补。在外面狂风暴雨之时,永远有一个温暖的家为朱丽敞开,家人为她带来力量。而苏明玉的处境正好相反。那些狂风暴雨的日子都是苏家人带来的,心中的伤痛只能独自舔舐。相较于朱丽,苏明玉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能力,同时也磨练出来了更强的心力。即便如此,发自内心谁不希望成长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里呢?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可能在失去的时候某些东西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偿你。前提是,你得够努力。
曾经在《流金岁月》广泛流传后,一部分人发起“女权”的言论。我在想,男女平等这是社会的必然。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熏陶下的某些思想已经开始在时代的洪流里被洗刷,文明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曾经那些被“想当然”“本应该”圈套住的刻板印象终将会被未来势均力敌,并驾齐驱的时代趋势所倾覆。我们把它称作女性的觉醒。或许我们总是在时代发展太快的惊异里恐慌,但是为什么不反思是自己成长太慢的原因呢?毕竟,时代的发展总是有一批人在推动,无论是传统里的男性力量,还是现在崛起的女性力量。这场博弈的背后,总会有此消彼长。竞争亦或合作,取决于是否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把一切发生当成资源,无论好的还是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