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
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在以前的孩子们中普遍存在的那种责任感和上进心呢?
答: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的变化的直接原因。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第二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7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利用理解做到自律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以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大人和孩子之间3种主要互动方式
1.严厉型: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2.骄纵型:有自由但没有规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正面管教:有规矩也有自由,“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例子:“乔尼的早餐”)
※惩罚造成的4个R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自己。”
4.退缩——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
总而言之,过度控制要么使孩子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而过度骄纵不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种羞辱,并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相反,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作为激励手段,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问:如果既不严厉也不骄纵,那该怎么办?
答: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值得强调的是,太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会说些过后就后悔的话。
第二章 几个基本概念
“赢了”与“赢得”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误解正面管教基本概念的一个例子,就是家长和老师们普遍会在使用“逻辑后果”时附加上羞辱,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
“他尊”与“自尊”
他尊:观察别人的反映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
自尊:学会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
※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生存或成长的信念。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其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背道而驰。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干。
6.平等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是,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
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下判断。另一方面,当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阿德勒的上述8个基本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并形成实行正面管教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孩子们会把自己和兄弟姐妹相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的某个兄弟姐妹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自己的唯一“生存”选择只能是以下4项之一:
1.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2.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
3.反叛或者报复
4.因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在孩子3岁以后,如果父母继续为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孩子就不大可能培养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相反,他们觉得只有当别人替他们做事时才会有归属感。
注:一些列外因素
1.性别
2.年龄(两个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4岁以上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减少)
3.家庭氛围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问:什么是不良行为?
答: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4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1.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2.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3.放弃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来说将是令人鼓舞的。这会让孩子们体验到他们所寻求的归属感,并且同时让他们学会怎样以一种更有建设性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
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就会乐意去想办法鼓励孩子。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鼓励并不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是对不良行为的奖励。不是的。鼓励会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
※第三条线索:目的揭示法(双方心情平静、私下进行)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
如果孩子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也可以用“会不会是……”句式来问问题。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应,即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下,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另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
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
老师可以用目的揭示法来加深对孩子的理解,并表达对孩子的兴趣。一旦你知道了孩子的目的,你就能够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理解这四种错误的行为目的,能帮助大人们记住孩子是在通过不良行为告诉我们:“我只是想有所归属。”它同样能帮助大人们了解,怎样以一种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教给孩子生活技能。
记住,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
第五章 当心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例如,在雨中会被淋湿,不吃饭就会饥饿。这其中不允许借题发挥,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将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因此,大人不能借题发挥,而应当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
注:有些情况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2.花时间训练。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
逻辑后果(另一个名称“转移孩子行为”)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给孩子一个选择,并且私下里把后果告诉孩子,并不是有效运用逻辑后果的唯一指导原则。倘若如此的话,让孩子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挨一顿打似乎也很合理了。我们可以用“逻辑后果的4个R”作为甄别的准则。
※逻辑后果的4个R
1.相关——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2.尊重——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3.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4.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关于教育孩子的一个错误概念:“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惩罚)。”
第六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认真考虑了相关情形并要求他们运用一些基本指导原则(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由“伤人”到“帮人”)
1.先关
2.尊重
3.合理
4.有帮助
只要你不责备孩子,并且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你和孩子就不但是在练习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是在相互尊重,并且会共享高质量的亲情时光。
消极的“暂停”与积极的“暂停”
消极的“暂停”:你想想你做了些什么?(这句话很愚蠢。其愚蠢之处在于,这句话假设大人能控制孩子们的想法。实际上,他们控制不了。那些被送去“暂停”的孩子不大可能在那里想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更可能想的是你做了些什么,以及你对他们多么不尊重、不公平。)
积极的“暂停”则完全不同。它是要帮助孩子感觉更好(这样他们才能接通理性大脑),而不是让他们“感觉更糟”(这是一种错误的激励),不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因此,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来布置“积极的暂停”区:
1.花时间训练——教孩子使用“积极的暂停”。
2.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这是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
3.事先和孩子们(或学生们)商量好一个计划。
4.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启发式问题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提问原则:
1.不要预设答案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本章的重点在于,关注于解决问题能够让孩子学到:
1.要从错误中学到东西,需要做什么。
2.怎样才能发挥孩子们的优点。
3.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4.怎样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
5.怎样停下来、冷静下来并且解决问题,而不是做出反击。
第七章 有效地运用鼓励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在让你知道,他们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且他们对于如何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抱有错误的信念。如果你能记住,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失望的信念,你在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时就会更有效。
德雷克斯强调鼓励,并且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
有时候,鼓励并不容易,因为大人们很容易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鼓励之所以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太多的成年人陷于一个成见,坚信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
鼓励的时机
有时候,只有在一段冷静期之后,鼓励才能被令人满意地接受。当冲突发生之时,尤其是当错误目的是寻求权力或报复时,大人和孩子可能都会感到太愤怒,而不能给予或接受鼓励。
如果你的鼓励不成功,可能是因为时机不对。认识到冷静期(积极的暂停)的重要性会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鼓励的立场:相互尊重
鼓励的目标: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他们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鼓励的角度: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鼓励的目的: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
鼓励法一:做出弥补
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它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帮助别人时,会对自己感觉更好。以非惩罚性的方式让孩子们做出弥补是奖励,因为孩子们经历了一个从错误中学习并且改正所造成的任何后果的机会。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孩子们因此知道了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必担心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
鼓励法二:避开社会压力
当大人感到社会压力时,要使用有效的步骤处理孩子的问题就会有困难。当朋友、邻居、亲戚或其他老师在一旁观看你如何对待行为不良的孩子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家长或老师的有效性,就取决于你对此事处理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觉得这些旁观者期待着立竿见影的完美——这就是压力。你可能会受此诱惑而使用惩罚来满足旁观者,因为惩罚看起来能最快奏效。
鼓励法三:安排特别的时光
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之一,就是定期按计划陪孩子享受特别时光。你可能已经在孩子身上花了大量时间。然而,“计划好的特别时间”与“不得已的时间”、“随意的时间”相比,大不一样。
特别时光可以是在孩子放学后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些小点心,也可以是每周六的一个小时。重要的是,孩子们要确切地知道,这段时间是特别为他们设立的。
我们建议老师们在一学年里对自己班上的每个学生都给予几分钟的特别时光。要从那些看上去最没有信心的学生开始,但要做好记录,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孩子。
※注意区分:鼓励与赞扬
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其他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就能得到赞扬的人。既使赞扬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效果。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
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为孩子们提供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而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的愿望。
鼓励与批评
认为帮助孩子做得更好的最佳办法就是对他们做错的事进行批评,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鼓励自我评价
鼓励要以优点为基础而不能以缺点为基础。当你指出哪些做得好时,孩子们往往会希望继续做好,或者做得更好。
鼓励法四: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
史蒂夫·格伦在演讲中指出,父母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花时间训练孩子能消除这些误区。
鼓励法五:日常惯例表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能避免晚上就寝争斗以及早上起床争斗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你来告诉热他们该做什么。
鼓励法六: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
即使孩子没有生活在责难、羞辱和痛苦之中,他们似乎仍然会从别的地方学到自责。通常,他们会自己认定自己“应该”更完美。我们应反复地教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一点点的不完美》凯茜·斯金斯基)
鼓励法七:启发式问题
如果你用启发式问题而不是对孩子说(往往是对孩子提要求或说教),你就能够达到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更好地理解的效果,并且能营造出更具鼓励性和尊重性的氛围。只有当你真正对孩子的回答感兴趣时,启发式问题才会有效——也就是说,不要希望孩子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鼓励法八:试试抱一抱
第八章 班会
正面管教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大人在对待孩子时相互尊重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长期影响的关心。
只要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就可以建议:“你愿意把你的问题放到班会的议程上吗?”就这一句话,已经足以带给孩子很好的安慰,足以算作一种“及时解决”了;同时,还提供了正式解决问题之前的一段冷静期。
学生们通常能够比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老师多,而且在头脑风暴过程中能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当他们被允许和鼓励发表见解时,他们会有很多杰出的想法。最终,许多管教问题就被消除了,因为,当他们被倾听并被认真对待时,而且他们的想法被认可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感觉受到了鼓励。孩子么在这一过程中还获得了主人翁感,会受到激励去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定得规则或解决方案。
成功班会的态度和指导原则
在班会上要避免的一些态度和行为:
1.不要把班会当作说教的另一个平台。
2.不要把班会作为继续过度控制孩子们的手段。
※有效班会的八大要素
1.围成一个圆圈
2.练习致谢和感激
3.设立一个议程
4.培养沟通技巧
5.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头脑风暴
7.分辨人们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个理由
8.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
※班会的目的
1.向别人致谢
2.相互帮助
3.解决问题
4.筹划班级活动
班会的几个目的
第一,教会孩子们相互尊重(1.为什么几个人同时说话是不尊重?2.为什么打断别人的话是不尊重?3.为什么在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听?)
第二,致谢、感谢以及感激
第三,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要让孩子们做头脑风暴,问他们,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如果你站到雨中会怎样?”“如果你不睡觉会怎样?”“如果你不吃饭会怎样?”)
第四,超越逻辑后果
班会指南
第一,使用议程
要向学生们说明,你将要教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由你来替他们解决全部问题。从现在开始,他们有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再来找你,而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到议程上。
第二,使用冷静期
第三,围成圆圈
第四,班会的组织
1.从致谢开始。用一个小物件作为发言棒,顺着圆圈传递。
2.宣读议程上的第一个问题。询问学生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如果已经解决,可以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或者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向大家讲讲问题的解决方法。
3.如果问题还没有解决,就顺着圆圈传递发言棒,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
4.把每条建议都原汁原味地写下来。
5.宣读所有建议(或者让一个学生来宣读),然后问问题涉及到的学生,他认为哪一个建议最有帮助。
6.问做出选择的学生,愿意何时开始执行自己选定的建议。
老师的态度和技巧
1.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
2.做出榜样
3.问启发式问题
4.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
5.要客观,不要评判
6.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在小学阶段,最好每天开一次班会。如果议程上实在没有什么问题,就利用致谢之后的时间计划或讨论其他事情。)
※班会失败的六个原因
1.没有围成圆圈
2.没有定期召开班会(小学生需要每星期三到五次)
3.老师的审查(把学生的担心看作是搬弄是非)
4.没有给学生时间学习非惩罚式解决问题的技能
5.老师小瞧(贬低)学生,而不是信任学生的能力
6.没有绕场传递发言棒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
第九章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与班会有哪些不同
1.家庭会议应该每周一次,而不是每天一次。在确定了家庭会议的时间之后,就要雷打不动。
2.决定应该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如果无法达成一致的决定,就应该将问题放到下次会议上再讨论。
3.家庭会议应该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
4.家庭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项,应该用来计划下周的家庭娱乐活动。
5.家庭会议应该以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活动来结束。
6.围着一张干净的桌子坐,有助于专心解决问题。
家庭会议的“构件”
1.主席(全家轮流做)
2.秘书(全家轮流做)
3.致谢
4.感激
5.议程
6.解决问题
7.计划家庭活动
第十章 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成年人也有错误目的,可以称之为“生活态度取向”。大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从而导致自身行为不当,并对孩子造成影响。
问: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
答: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人的生活态度取向。实际上,成年人既会形成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当你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又会形成一种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当你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
搞清楚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当孩子们感知他们的世界,对其做出决定,并得出一些包括“因此,我必须……”的信念的基本结论时,性格取向就形成了。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孩子们在相同的环境下可能做出的不同决定:
安逸:我年龄小,别人年龄大。因此,我必须让别人照顾我。
控制:我年龄小,别人年龄大。因此,我必须控制自己和局面,这样我才不会觉得受到侮辱。
取悦:我年龄小,别人年龄大。因此,我必须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爱我。
力争优秀:我年龄下,别人年龄大。因此,我必须更努力地赶上,甚至做得更好。
搞清楚你的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次级生活态度取向是指,当我们感觉安全时采取的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取向和养育风格、教学风格
第十一章 综合应用
卫生间的使用技巧
小说的使用技巧
积极的“暂停”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让孩子到自己房间去(或任何其他要求)的潜在危险是,如果孩子拒绝,就可能引起权力之争;如果孩子把它当作惩罚,感觉受到伤害,则可能引起报复循环。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尤其如此。如果你让孩子从你决定你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中学习,权力之争或报复循环出现的可能性就被消除了。
情绪的撤出
睡前分享
让孩子参与
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
无言的信号
给孩子提供选择
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当孩子们不回应要求时,常常会回应选择,尤其是当你在给出选择之后加上一句“你来决定”的时候。
给出的选择应该是尊重的,并且应着重于情形的需要。选择和责任直接相关。年龄小的孩子缺乏能力承担很多的责任,所以给他们的选择应该更加有限。年龄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出更多选择,因为他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你一……我们就……”
用“你一……我们就……”,而不是“如果你……我们就……”。前者在孩子听来是和善而坚定的陈述,表明了在规定的条件下你愿意去做什么。后者在孩子听来(而且往往也是大人的本意)却像是对权力竞争的一个挑战。
零花钱
零花钱可以是个很好的教育工具。当孩子们有了定期给的零花钱时,他们就能学到钱的价值——如果父母处理得当的话。
零花钱不应当用来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或奖励的工具。
第十二章 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我们往往表现得好像我们忘记了爱和欢乐是生活和与孩子相处的全部目的,并且发现我们依据恐惧、对孩子的评判、期望、指责、失望和愤怒来行事。然后,我们还奇怪为什么会觉得生活如此痛苦。
※三个提醒
1.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
2.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3.有时候,我们必须反复学习同一件事情
寻找积极的方面(罗莉与香烟的故事)
先假定孩子无辜
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
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要比他们做得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比我们生活中的任何物质财产都重要。
我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吗?如果你去问问孩子,也许你会感到十分惊讶。(我知道你爱我,如果我乖乖的;我知道你爱我,如果我得高分)
我们经常唠叨要孩子们做得更好。我们希望他们更好,是因为我们爱他们,并且认为如果孩子做我们认为对他们好的事,他们就会更幸福。他们经常听不到我们想让他们做得更好是为了他们。他们听到的是“我永远做得不够好。我达不到你们的期望。你们想让我做的更好是为了你们自己,不是为了我。”
记住,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更好了。
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当他们运用惩罚时,并不是在爱孩子。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是以爱的名义在运用惩罚。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你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在你看来,我希望你能得到更好的分数,是为了我还是为了你?”
2.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我能理解你的做法,当我的父母想要我做得更好时,我也觉得似乎我是为他们和他们的期望而活。”
3.和孩子分享你的真实感受:“我的确是希望你考得更好,因为我觉得这对你有好处,我知道这在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意义,但良好的教育会在将来为你打开很多大门,能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
4.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怎样才能找出一个办法,使你把努力进步看成对自己有益的事。”
教给孩子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做出榜样
※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1.不要搭理对方(转身走开要比留下来打架需要更大的勇气)
a.做些别的事情(玩另一个游戏,或参加其他活动)
b.为冷静期留出足够的时间,然后,采取以下步骤。
2.以尊重的态度讨论发生的冲突
a.告诉对方你的感受,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所发生的事情
b.听对方说他的感受以及他不喜欢什么
c.把你认为你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产生有什么责任告诉对方
d.告诉对方你愿意做些什么不同的事
3.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a.新的办法
b.道歉
4.如果你们无法一起解决问题,就寻求别的帮助
a.把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
b.和一个家长、老师或朋友商量
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
承担起你自己的全部责任
父母和老师们的不良行为(因为缺乏知识或缺乏技巧)
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因为缺乏知识、技巧和成熟)
无论何时,只要大人们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或报复循环、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花时间训练孩子、忘掉了和善而坚定、说话语气不尊重孩子或者使用任何其他方式的惩罚,他们就有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失望”行为。
对你自己要有同情心
对自己要有同情心,意味着记住这些概念,并且要继续爱自己、爱生活。有了爱的态度,事情往往就会好转起来。
加强自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