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曾和好友一起去影院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电影的情节并没有那么唯美,可是通过信纸来建立联系的这种方式,我个人着实喜欢得很。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给了我们便利,也给了我们对情怀的无知。
看完电影后,我得知此片是改编自美国作家Helene Hanff的《84,Charing Cross Road》,欣喜若狂,但是由于断货等等原因,这本书辗转近日才到我的手。
我入手的是精装珍藏版,简洁大方的外观首先给了我心灵层次的赏悦。没有任何头衔,没有畅销书的标志,亦没有名人学者作序,又在心里默默点了个赞。
篇幅从汉芙小姐致英国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第一封信开启,紧接着就有书店的德尔先生回信展开,你来我往,中间随着通信的频繁,也夹杂着书店的其他成员以及德尔的太太,邻居老太太等来信。
让我惊讶和欢喜的是,汉芙小姐在信中语言的活泼生趣,完全想象不出通信伊始,她已经是一位30多岁的成熟女性。很多语言直接又非常具有张力,实在好想穿越到书里,和汉芙小姐交谈,或者听她说说话也好。
德尔先生的回信则显得绅士,礼貌且自制,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到一种自制,可又莫名觉得好有魅力。
汉芙小姐本身境况并不乐观,可是她对于书的痴情和极尽疯狂让她的形象美丽且熠熠生辉。她说没有读过的书,她是绝对不会买回来的,这就好比把商城里的衣服没有试穿就买回来一样的道理。我真是乐开了花,纵观当代社会,又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读书呢,能把一本书反复阅读,读透读烂依然爱不释手,我想信息时代里,确实已经微乎其微了。
她又说因为空间有限,自己每一段时间,总是要扔掉一些自己认为不好或者仅仅是不够好的书,让真正的好书能够有立足之地,我不禁拍案叫绝。
或许查令十字街84号的现象真的要永远成为记忆了吧。这个浮躁的时代,太多人已经无法认真坐下来去品读一本好书,人们都喜欢简单易懂的东西,买书似乎也成为一种炫耀的方式,可是书却格外寂寞,它们的价值仅仅只是束之高阁。
汉芙小姐即使是在自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然忧人之忧,不断为德尔先生他们带去各种各样他们急需的食物,而自己还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微乎其微。
人生中有几个二十年,他们就这样通信了二十年,有生之年没有见过一面,我反而觉得这样更好。因为她单身他有家,纯粹的建立在精神层面的友情比落实到现实的种种可能性都要美丽耀眼得多。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是汉芙小姐最最真切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