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是007写作社群交作业和点评战友作业的日子。
今天下午我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读了一位战友的文章,之所以耗时如此多,一是因为内容多,有需要我学习、借鉴、长知识的东西,二是文中思路我感觉有点乱,我还想理出头绪,还想弄明白战友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像历史中发生的某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此事对当时和后世各有何影响?作为今天的我,应该学习哪些经验或吸取哪些教训?唉,职业专业使然。
读了三遍,最后一遍是边读边列提纲,总感觉哪儿不太舒服。最后,回头看题目,发现,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解释题目中的“画地为牢”。噢,终于找到我感觉有点乱的原因了, 应该可能或许是题目起错了,若题目改成:《能力陷阱》的读后感,可能会好些,因为我一见题目,就被“画地为牢”这个成语吸引住了,就一直在找什么是“画地为牢”,结果,找来找去,愣是没找到。
我乍看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西游记》中的片段:孙悟空要出去斋戒了,为防师傅被妖精捉去,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圈,保护唐僧。只要不走出此圈圈,唐僧性命可确保无遗。
想着想着我笑了,这肯定不是“画地为牢”的意思。那“画地为牢”到底是啥意思?从何而来?近义词又有哪些呢?好奇心指引着我的手,去问度娘。
经过度娘的释疑解惑,我才知道,“画地为牢”的前世今生。
这个词源于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其意大致为,读书人即使是在地上划个圈子作为监牢,立块木头作为狱吏也是不愿意走进去的。
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
据说,画地为牢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发明的,他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即司法长官。皋陶为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其“法治”、“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有人指出,周文王时代,有人犯了错,被处罚画地为牢,无人看守。其目的就是让人在里面反省自己的错误和罪恶,这个“牢”关住的是忏悔的心而不是实在的形体。见于《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
无独有偶,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也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圈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
该词后来用以作为比喻限定活动范围,不得逾越的成语。
该词的近义词有:作茧自缚,画地为狱。反义词,任其驰骋,豪放不羁。
余秋雨写道,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是今天我看到的最有价值的句子。
不知怎的,我耳边想起羽.泉的一首歌:
只为你盈盈一笑
我便逃也无处可逃
拔剑斩情丝
情思却在
指间轻轻绕
都只为情字煎熬
枉自称侠少英豪
前世儿女情
还欠你多少
还你在今朝
这一生都只为你
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我在牢里慢慢的变老
还给你看我幸福的笑
今晚就听着这首表现爱情矢志不渝的歌,入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