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是小学报名的时候,周围的同事们开始了躁动不安,报哪个学校,找哪个关系,一定要进哪个学校。
同事梅的孩子下半年上小学了,她家算是学区房,在片区内,但听说今年改制,片区划得太大了,万一人多被挤下来就要到另外一个学校去读了。同事秋最近倒是心情大好,她家买的带指标的学区房,本来老大已经把指标用了,老二上学得花钱了,但现在转为公立,他们小区也在片区内,这下不花钱都能读,省下好几万呢。真是一到报名时,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她俩看我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没有参与话题,就向我开炮了:“唉,你看我们都关心的事情,她一点都不急,说不定已经在家暗自使劲儿了。”我哈哈笑两声:“这个都被你算出来了,厉害。”秋道是很了解我似地说:“她比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方面的培养,不重视成绩。”
哎,这群女人真是闲的没事干了,我稍稍停顿手上的事情,跟她们讲:“不是不重视,只是没有学区房的预算,所以也没考虑学区房,你们以为谁都像你们一样有闲钱买学区房啊。”她俩倒很受听,寒暄几句就各忙各的了。
关于学区房的问题,其实之前也考虑过。只不过对于现阶段来讲,我们还不适合买。首先,目前我们房子尚且满足需求,小区环境也可以,没有换房的打算。然后,目前房价处于较高点,也没有投资房子的打算。最后,我们对口的学校,在本市来讲,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今年的中考也出了700多的高分,加上我跟老公都认为,学区房只是附加条件,孩子们的努力跟家长的教育才是关键条件。所以在条件尚没有达到轻轻松松买学区房的程度,我们暂时不计划,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一套学区房来打乱目前的计划,降低目前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同事们的话题也就不感兴趣了。
恰好,今天在网上看了两个观点,都是关于学区房的。
一个观点认为,学区房是有必要买的,他举了个例子,他的孩子马上上清华了,才十七八,很担心学坏了,便托他同样在清华的学生照顾,他学生说,你放心吧,在清华想学坏太难了,因为氛围非常积极向上,学坏的机会不大。所以有条件的尽情买,氛围会带来正面影响,但要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另一个观点认为,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当做投资品,如果购买学区房是超出家长的能力范围,那家长肯定是会对孩子有所期待,如果孩子的成绩和成长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的话,就像投资股票基金失败一样,心里会产生落差,对自己和孩子都有不好的影响,她建议把孩子的教育当做一个消费品,而学区房就像一个奢侈品,有能力的就消费,没有能力的就量入而出,而别人享受奢侈品的状态跟我们享受一般品牌的东西的状态说不定是一样的,而对于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帮孩子托举,有什么给什么,这反而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于学区房,如果抱着为了孩子而买学区房的思想,那大概率会失望,如果家里本来就有这笔钱,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没有必拿学区房来绑架孩子。
以上两个观念,我都是非常接受的。一个更倾向于有条件尽量满足学区房,会有正面影响,另一个倾向于家长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买不买都不要拿学区房来绑架孩子。但总得方向是一致的就是量入而出,买学区房是有很多好处的,但不能为了买而买,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有什么给什么,时刻为孩子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