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期末复习阶段,遇到了一个能跟我一起泡自习室图书馆的同学,很积极向上努力上进的女孩,跟她一块复习的时候,听到一个频率很高的词儿叫做“负罪感”。
“我今天又起晚了,不行,今天不能睡午觉了,我有负罪感”,又一次,学了很长时间,看到她哈欠连天的泪眼朦胧的看书,我说困了就睡会呗,她说“不行,我刚才玩手机了,我有负罪感”,诸如此类。什么时候负罪感变成了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了,或者说把负罪感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是否正确呢,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负罪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对人的约束怎么会有着这么强大的作用,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查了一下资料,负罪感就是一个人做了自己认知或者潜意识里认为不该做的事,而产生的一种自责或内疚的感情。在负罪感产生以后,那些受着自己良知煎熬的人会加倍的给自己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约束来缓和自己之前所产生的自责内疚感。
一旦触犯某种禁忌,或自以为触犯禁忌,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没有达到期望的理想状态,我们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负罪感。负罪感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而且往往难以觉察。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负罪感带来痛苦。
虽然人人都想摆脱负罪感的折磨,可有时人们又会利用它逃避应负的责任。“我有罪,我十恶不赦,看看我多么严厉地惩罚自己,我多痛苦......”用这种方式在世人面前鞭挞自己,等待宽恕、赦罪,往往是一种避重就轻的策略,用来摆脱对自己、对自己的欲望所承担的责任。言外之意就是:“千万别指责我。为我的错误付出什么代价,这得由我决定,也只能由我说了算。”这样一来,别人还能说什么?只有闭上嘴巴。
————摘自百度
当然,虽然我所说的例子不是上升那种到违背法律或者违背社会道德那种层面的负罪感,仅就生活中发生的“小负罪感”,也就是正常情况下的负罪感。
我们上面说把负罪感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是否正确的问题,如果你在自己计划背单词的时间里逛了半个小时的朋友圈,而产生的那种小自责小内疚,是一个处于上进和焦虑中的人正常感情,用来鞭策自己前进也无可厚非。
可如果我们这么想,加强自律,加强自我约束,让自己在规定时间完成该完成的事,免受“负罪感”带给我们的痛苦,在更轻松的精神氛围下努力前进不更好吗。
我想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最近自己不怎么用负罪感这个词了,周六日,我在宿舍待了一天没出门的话,我会在第二天早早出门去图书馆,我觉得自己出去或者不出去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那就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应该承担的后果。
如果我选择在寝室学习读书,那么遇到室友看视频或者聊天打扰到自己的情况时,就应该接受这种效率较低的状态,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赖不着别人说话聊天看视频。我要做的是,下一次,我要是再想学习的话一定会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让自己在一个安静的氛围里,进行高效的学习。
这跟负罪感的不同之处在于有负罪感的人在做出选择之后,后悔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自己心里那份悔意。同样的情景下,我没有产生负罪感是因为,我无论做出了什么选择,我都尊重自己选择,我不是抱着弥补的心态来做下一次选择,而是我希望自己在上次选择的基础上(上一次经验教训上)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让自己处于一个更好的状态。
这应该是我很久不用负罪感这个词的原因了吧。看到了吗,一念一世界,人跟人的不同就是一念之差,不同的思考方式便决定自己的世界的样子。好在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升级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拥有更高质量的人生。
我觉得负罪感在心理学上应该也是一个大的课题,而现在的我在这方面的了解很少,所以几乎没有能用来表达的专业术语,我会进一步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和知识库,了解更多的时候再来谈这个话题。
这种感觉就像是,对一个刚认识的朋友,你只能用几句很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他的外貌仪表神态,但是如果一个相识了十几年的老朋友,对他你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你就会用很多独特的语言来形容他,甚至关于这个朋友你都能写出一本书来。
希望自己多学习,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写出更多关于这个课题的理解、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