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因个人所学知识及自身经历有限,若有不对及冒犯之处还望指出与谅解,谢谢!
开启这个话题的讨论,实属不易,欲求专家见解,又怕丧失自己内心最原始的认知,纠结再三,还是决定以自己的简单的知识储备来展开议论。
首先,我丝毫不否认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仅仅想指出其中的弊端,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
1、“家”文化,东方独有文化?
无可厚非,“家”文化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我们以“家”为纽带,世代传承。
通俗点讲就是,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一切以家为主,这不是废话吗?此乃动物共有的情感,难道西方人就不爱自己的家吗?
东西方对家的认知所不同的是:
东方家庭把家庭成员串联起来更多的是出于责任,出于被迫的一种关系。儒家思想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不是活活地把女性当做了生产“子女”这种“产品”的机器了吗?当问及家长生儿育女的原因时,大多数家长都会脱口而出:养儿防老啊!(而不是因为喜欢小孩)这种情况在偏远及贫穷地区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发达地区。无可厚非,贫穷地区的人们观念普遍相对传统,他们除了把自己的未来生存寄托在子女身上外别无它法。
而西方家庭,他们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他们从年轻开始便会买各种保险,这些金融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经济独立,将来老了也不需要依赖子女,他们同子女之间存在的也只有感情交流,西方人同样爱自己的家,与我们大多数家庭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是比较纯洁的。
换句话说,我们同亲人朋友进行经济交换的前提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父母生儿育女是相信未来自己的子女是足够孝顺的;今天A举办酒席需要花费一大笔钱,出于分担其负担的考量,B送上份子钱,这种往来也是建立在B相信在未来某一天,自己举办酒席时A会归还的。而倘若这个前提被打破,连接父母与子女、A同B之间的纽带便断了,于是乎,就打死不相往来了。
按照我们的观念,老子说话,孩子不可以还嘴,父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便给他们灌输这种思想,你要孝顺要听话,不能还嘴,哪怕这是错误的,如果子女不听话不孝顺,父母作为“股东”与子女签订的“隐形金融合约”便难以执行,父母自然不愿看到这种事情发生,这种合约是靠施加在子女身上的内疚感来作为保障的。
《三字经》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不正验证了上面的言论吗?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孝敬,只是孝敬应该是自愿选择的,而不应该是子女被迫遵守的父母与子女间签订的契约。
2、超前消费,你怎么看?
设想一下,你大学四年需要花费10万,研究生期间需要花费8万,毕业之后你找到自己的缪斯女神(或白马王子),你成家需要花费20万,之后买车10万,加上利息大概50万,假设你需要在10年之内还清,也就是每年还5万,平摊到每个月大概只需要4000块钱。
而你读完研究生之后找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你每个月可以赚到8000块钱,还完债务之后你还还可以有闲余资金过着舒适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找到满意的伴侣陪你度过,避免了毕业之后因资金不足而错失那份于你而言非她不娶(或非他不嫁)的姻缘。
上面这笔账算起来也许有失严谨,但却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们本可以过得很一定幸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们在最需要花钱的时候却没钱花,而在花钱所带来的效用十分低的中年却是我们最有钱的时候。如此看来,这样的一种超前消费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我们却难以理解这样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我们看来,借钱花本身就是可耻的,尤其在我们本身没有钱花的时候还大肆举债消费,这肯定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才会做的事。
然而,我始终相信:经济独立是自由的基础!
亲人朋友之间如若能切断那条经济利益连接起来的纽带,而重新建立一条单纯的情感交流之带,那么我们实现经济独立获得自由的同时不是可以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吗?
3、传统文化带来的后果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人的一生其实是不幸的。
小时候得无条件地听长辈的话;年轻最能花钱的时候却是最没钱花的时候;等到自己有钱花了却已是中年,下要照顾子女,上要赡养老人;等老了,又期盼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同时还得考虑自己是不是给子女带来负担了,得靠他们来养活自己。
儒家“礼治”强调贵贱、尊卑,长幼之分,国家稳定与否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简而言之,只要你处于贱、卑、幼的地位,那么你就得无条件地履行“上司”施加的任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此一来,儒家的“礼治”一说便直接抹杀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观念:只要“上司”说的话,就得相信并照做。
后记:
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仅提供个人见解,如有待商榷之处,敬请指出,共同探讨,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