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心扉打开,让我们的心飞远,形成一个心无旁骛地全身心的投入。作为教师,有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说出来,那是一种心灵的放飞,是一种最佳的状态。那如何才能让学生打开心扉,让学生开启思维的训练呢?
【由面到点打开搜索引擎】
其实,我们除了要打开学生的心扉,还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我们要从一个很大的面再回到具体的一个点,学习从有疑开始,教学从提问起步。问题在于,从何问起?比如说:我们要问什么是“家”?让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家”。当我们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我们可以针对情况说,“你理解的家有些片面哟或者说还有一些新的地方,你还没有注意到哟?”心境的开启,最终还是要回到心智的开启。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要讲的内容是《挑战不可能--纸牌搭高》,就是课堂上利用废旧的纸牌让学生练习将扑克牌搭高,摆放出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为了引入话题,我想着可以用游戏引入,因为玩纸牌是一种娱乐项目嘛!由游戏导入也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也容易接受。
于是在开始前,我便对学生说:“亲爱的孩子们, 欢迎各位再次回到综合课堂。那课程开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你喜欢玩游戏吗?你都玩过哪些游戏呢?”这样接地气的问话,容易让孩子们喜欢,也容易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减缓了紧张的课堂氛围。
无疑处见有疑
疑或无疑,不是纯粹的知识性问题,而关键在能否慧眼识“人”,问题不可受制于“答案”正如人生不能仅仅只为了“归宿”。
没有疑虑的地方,提出一些疑虑,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答案”并不是探索的最终目标,关键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研究探索的方法,去成就演绎一个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人生不能只为归宿,沿途的风景才是最美丽的,路程的体验才是最快乐、最难忘的。
功夫还在“教”之外
教什么很大程度上已经确定,就像我们的教材内容都已经是规定好的,每个课题几课时,哪些地方是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拓展,该如何去拓展,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怎么教才是有待我们去拓展的领域,还有广泛的空间。启动思维的引擎,这是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不是教育也好,教学也好,不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观点,我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样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去达成对生活的一种认知。
【推“人”及已才有感同身受】
我们常常讲叫推己及人。比如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表现。但从教学来讲就要做到推“人”及己。
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教材,就是我们要讲的知识点,一些具体的内容。这当然是别人的东西,与你无关的。但如果你讲授的知识也让讲解者觉得与你全无关系,那就没有意义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们是相信你这个老师,才相信你讲授的知识。你讲述的知识如果与你全无关系,那这个对于你的教学效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到的要推“人”及己,就是要求你讲述的内容要与你自己相关,至少有一种真切的感受,那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
讲课是说人还是说己,一字之差却往往大相径庭;有的人只是在讲知识,就教材讲教材,就课文讲课文,和自己没有关系。而有些老师的课全身心的都投入进去了,就好像她讲的知识就像是她的发明一样,这种效果却很不一样。另外,教知识还是教人生,则完全不必泾渭分明。也许你会说,我们所讲的知识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呀?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所有的学科知识,最终是为了汇聚到一个根本点上,是为了成就一个正常的、完备的人生。所以,不必把我们讲的学科知识同最后的人生,同我们所要踏进社会的生活完全地分开,这个是没有必要的。但有的时候两者有一个交差,就是你分明在学课文,但是你带进了自己生活的一种感知和认识,有的时候你分明在那学别人但却感觉像是谈自己的感受。所以,有些时候说人说己要结合起来,即便在说别人也要有自己的加入。因为,我们教的知识和社会是千丝万缕地,即使我们是在说教材也要与自己的经验想结合,让听者觉得千丝万缕,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常讲“说人说己”要结合起来,即使说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一种加入,生活与社会也是相通的、包容的。
【有参与才能真体验】
如果要想有真的体验,有真的感受,则需要你真正的参与其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挚体验的。若真似假的教学使人恍若置身其中,产生虚幻的真实感受,这才是老师语言的高境界—想象与画面。一个老师的言语,仿佛让学生能看到当时的那样一个场景,看到内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想象勾勒出那个画面。又比如说,你看过一段文字,让你复述出来未必容易做到。但如果别人跟你说了一遍,让你再复述一次就会容易得多。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文字语言来认识事物要比通过声音语言认识事物要晚得多。所以,我们更适合合,也更习惯于应用自然界的有声语言,那样才会更有感觉。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说出来,就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心“飞得更远,走得更高!